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植保所首次阐明miRNA干扰剂防控蚜虫的效果与应用前景

文章来源: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团队      作者:李祥瑞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1-09-30

近日,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昆虫学1区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BMB)上在线发表题为Temporal analysis of microRNAs associated with wing development in the English grain aphid, Sitobion avenae  (F.) (Homoptera: Aphidiae) 研究论文,首次阐明miRNA干扰剂防控蚜虫的效果与应用前景。

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可以在农林业和园艺业上造成危害。蚜虫具有典型的扩散多型性,通过生殖转换和翅型分化的调节,成功的躲避不良环境从而维持种群的繁衍,为蚜虫田间防控带来很大困难。植保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自2012年以来,以麦长管蚜(又称荻草谷网蚜)为研究对象,在miRNA水平上研究麦蚜翅型分化的机理及在蚜虫防控中的应用技术。首先解决了麦长管蚜翅型分化关键期两种翅型样本无法区分的难题,并构建了麦长管蚜两种翅型和不同发育时期的miRNA文库,筛选获得翅发育通路中的关键miRNA,并首次发现调控麦长管蚜翅型分化的miRNA。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8种miRNA的干扰剂处理蚜虫,对蚜虫具有很高的致死作用,致死率最高可达90%;4种miRNA干扰剂处理会导致麦长管蚜不同程度的翅发育畸形,例如形成小翅、翅卷曲折叠和发育异常等;同时miRNA的干扰剂还会引起有翅率的降低,减少群体中有翅蚜的数量。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基于miRNA干扰剂的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对于研究miRNA介导的RNAi新型抗虫作物提供了候选资源,具有良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团队李祥瑞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云慧副研究员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周序国教授为论文的并列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51748210006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