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生物防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8-05-18

公元前约8500年,新月沃地的人类社会开始逐步由狩猎采集转变为粮食生产。由此也掀开了一场长达万年的“战争”——人类与农作物害虫之间的战争。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害虫不断繁衍进化,人类也通过科技进步,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去消灭害虫。时至今日,随着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理念的深入人心,人类与害虫斗争的“武器”早已由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转向绿色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手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生物防治究竟有怎样的好处?它是否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

5月14日至16日,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生物防治与人类健康”,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科学家出席大会,共同为全球生物防治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生物防治,目前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认可,但是关于生物防治领域方面综合性的国际大会还是头一次举办,而且是在中国。这表明,我国的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应用在全世界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作为本届生物防治大会的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副所长邱德文告诉记者。

邱德文从事生物防治事业十多年,他认为,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生命活体,或者是活体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化学农药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没有酶去降解它,因此形成了残留。而生物防治所运用的原材料,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具备的活性生物,如天敌昆虫、菌类等,它们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完成降解。

“我们通常讲的大虫吃小虫,小虫吃弱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我们还有了更高超的技术手段,如干扰剂、信息素、BT蛋白等,将生物防治技术进化到了分子层面,给害虫以致命一击。”邱德文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2015年,农业部通过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实现这些目标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新型绿色防控产品。生物防治作为绿色防控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邱德文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科研创新方向和布局,“十三五”期间力争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主席HEIMPEL George认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人类共同的需求。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生物防治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够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发力生物农药产业

邱德文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关生物防治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其中很多技术难以落地和大面积推广,而那些成功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农药登记证的产品被称之为生物农药。

“我国农业生产正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与安全型转变,生物农药将成为农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生物农药的研发中去,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将继续扩大,而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者们最终将采用生物农药。”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告诉记者。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农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长速度远超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据行业智库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33亿美元,并将以13.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实现95亿美元市值。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现已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的技术路线,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农药产品剂型已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剂型单一向剂型多样化方向发展,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

记者了解到,由邱德文团队创制出的全球第一个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目前已建立了800吨每年蛋白质农药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阿泰灵通过诱导植物自身免疫,增强植物抵抗能力,改善植物健康状况,以此抵御病虫害的侵扰。同时,阿泰灵引入了防御理念,摒弃以往病害发生再开始治疗的策略,而是防患于未然,在未发病前就开始打药预防。

“通过免疫诱抗技术提高植物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是一种全新的绿色植保理念,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药零增长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改善我国长期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邱德文告诉记者。

伴随着生物防治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一大批有实力的生物农药企业也快速成长起起来,为农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生物农药。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6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10%,生物农药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年推广应用生防技术面积约4亿至5亿亩次。

撑起生物防治“保护伞”

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降雨量偏低,设施农业比较普遍。而设施农业中普遍存在高肥、缺水、资源利用低、虫害严重等问题。

2015年以来,由农科院植保所牵头,以天津众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基地,对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增产增效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生态调控为辅助、多种环境友好型措施组合为支撑的设施蔬菜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在示范区,可以实现不使用化学农药,持续有效控制病虫害。

据悉,我国目前已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包含适用于大区域农业生产的6套病虫害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了重大农业病虫害的持续、安全防控。

在华南蔬菜、甘蔗、柑橘、荔枝主产区,科研人员针对本区重大害虫小菜蛾、粉虱等推广应用“寄生蜂组合的生防技术”,通过生产应用生防产品赤眼蜂、平腹小蜂等,提高防治效率60%,年应用面积达3万公顷;在东北玉米、大豆、向日葵主产区,科研人员针对害虫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向日葵螟等,推广应用了“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治害虫技术”,年应用面积达67万公顷以上。

邱德文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应用生物防治的作物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并且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政府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尽管绿色防控是一个大概念,生物防控包含在内,但是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将该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仍是值得科研人员去不断研究与总结的。”

据他介绍,为促进我国生物防治技术更上一个台阶。2014年,经科技部批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以科技创新为指导,以组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健全创新体系为重点,聚集产品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我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支撑,为我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态文明建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