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以蕙质兰心守护小麦丰产 ——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云慧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6-08

端午节前后,山西汾河两岸的麦田一片金黄,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受去年秋汛影响,山西小麦播种期普遍严重推迟。这里的每一棵麦穗都来之不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植保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云慧感慨地说。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克服疫情影响,先后两次赴山西开展科技服务,持续提供技术指导。

山西运城小麦收获现场

深入一线 倾情服务三晋大地

2022年春节刚过,全国小麦苗情不容乐观,山西的三类弱苗占比达到麦播面积的50%。张云慧临危受命,作为农业农村部“科技壮苗”山西专家组的组长,火速奔赴山西运城、临汾等小麦主产区调研指导小麦的生产,并深入一线开展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

在田间培训时,农民们看到张云慧站在几个年长专家中间,还不太相信这么一个小姑娘也是国家派来的专家。当张云慧为大家讲解时,她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与农民们交流,使大家迅速掌握了有关技术和知识。一位60多岁的老农说:“这女娃年纪轻轻就讲得这么得劲,真是了不得!”3月初,张云慧随中国农科院科技小分队再次赴山西时,农民们纷纷热情地上前迎接,称赞她之前的预测准、方法灵,病虫害比往年减轻了许多!

张云慧(左6)与农业农村部专家在山西运城开展现场培训

为了解更多一手资料,张云慧随小分队在10天内跑遍山西省小麦主产区的9个县、28个乡,为农户答疑解惑的同时,还送上自己主编的《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彩色图谱》,书中不仅有图文并茂的介绍,还可以扫码观看讲解视频。“云慧白天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授科学技术,晚上还要及时整理情况,这次到山西的节点正是科研人员申报重要项目的时间,她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一句怨言。”山西科技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韩进介绍说。

4月是小麦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山西农技人员发现个别旱地小麦红蜘蛛泛滥,向科技小分队寻求帮助。“去年雨水大,今年又是暖冬,麦蜘蛛极易暴发,大家一定要重视!”张云慧立即开启简洁高效的线上答疑,“麦垄单行33平方厘米超200头或每株超6头,就要立即喷药防治;如果适逢浇水,可在浇水时扫动麦株,使麦蜘蛛假死落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月是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期,运城和临汾部分地区报告发现零星小麦腥黑穗病。“这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晚播增加了该病发生风险。”张云慧反复叮嘱农技人员一定要防控到位。“一旦发现病株要立即进行处理,减少田间菌源。发病田块秋播时要做好药剂拌种并适时早播,特别严重的地块要轮作倒茬。”

目前,山西机收作业正从南向北展开,小麦丰收在望,张云慧和同事们悬着的心却还没有完全放下,“小麦仓储过程中容易受到十几种害虫的危害,大家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确保颗粒归仓。”

张云慧现场为农民和农技人员开展培训

潜心钻研 冷板凳坐出真本领

张云慧在科技服务中的得心应手,源于多年来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从读研究生起,张云慧就在新乡、廊坊的试验基地种小麦、做试验,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2007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张云慧有机会随团队到全国各大主要麦区调研,在无数次的督导、会商中锤炼本领。山西省农科院的资深小麦专家张定一研究员介绍说:“云慧读博士的时候我就认识她了,现在的科研人员普遍不愿意下地,像她这样在大田里能让农民信得过的青年专家更是少之又少。”

2013年,山西晋城泽州县的麦田出现大面积缺苗断垄,扒开土壤一看,小麦根部有一种从未见过的肉虫子,心急如焚的农业部门赶紧联系了张云慧所在的团队。张云慧根据图片初步判定为小麦新发害虫白眉野草螟,“2012年该虫在山东莱州零星发生我们就已经高度关注了,对其生物学习性、为害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研究。”张云慧迅速赶往现场,为当地量身定制了一整套防控“药方”,扑灭了虫害。农民们想要给她送锦旗,被她婉言谢绝,“能帮助大家解决麦田里的‘疑难杂症’,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了!”

张云慧参加央视科普纪录片《农药》的录制

除了常年专注田间,张云慧还要在更荒凉的野外雷达站监测害虫的迁飞。“草地贪夜蛾、黏虫、草地螟等威胁大的害虫大都具有迁飞性,因为迁飞是在夜间,只有通过昆虫雷达才能实时监测,实现早预警、早防控。”张云慧先后在四川成都、吉林镇赉、内蒙古集宁、广西兴安、北京延庆的雷达站连续开展了18年的野外监测,赶上迁飞高峰还要白天晚上连轴转。

多年来,张云慧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统研究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全程防控,精准模拟了多种害虫的迁飞路线,合作研发出高性能的双模式昆虫雷达和监测预警工具,主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4项,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青年专家。

张云慧在北京延庆雷达监测点与学生在一起(前排居中)


默默耕耘  一心只为大地丰收

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80后,张云慧从小在田边长大,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大人们背着喷雾器打药,我也去帮着捉虫子,棉田里弥散着农药的味道,我当时就想,自己长大一定要治住这些虫子!”张云慧回忆说,“填报大学志愿时,我第一志愿就选择了植保。” 2008年,张云慧完成在植保所的硕博连读,留所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就是要面向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每年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但需要长时间投身一线,不一定有太多的论文产出和成果转化收入。”张云慧的导师、著名植保专家程登发研究员介绍说,“有人说她傻,年纪轻轻就愿意做岗位专家,但其实她是个有想法、能吃苦的人,她希望能为农业作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7年,张云慧博士毕业前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她连续11年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入党的那一天,我感到很光荣!我必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6年,她只休了40多天产假就回到工作岗位。“4月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工作特别多,我家就在研究所对面,在能够兼顾孩子的情况下,我就回来上班了。”多年来,张云慧早已将理想、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知错过了多少假期。

“我们国家的农民知识水平还不高,缺乏预防病虫害的习惯,‘不见病虫不施药、别人施药我才施’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长期的一线调研使张云慧对三农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土地规模化种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很多年轻的种植大户很爱钻研,愿意通过手机学习知识,我们与企业和兄弟单位联合研发了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就是为了帮助这些新农人精准识别害虫,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系统的技术服务。”

知往鉴来,向史而新。“今年是陈凤桐院士诞辰125周年,陈院士早在1953年就带领科技人员在山西指导小麦生产。那时候技术和通讯没有现在发达,大家都是住在村里好几个月,老一辈科学家扎实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张云慧手拿《陈凤桐文选》动情地说,“麦收后山西将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我们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持续跟踪做好技术服务,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国农科院的光荣传统,全力以赴为全年粮食稳产保供提供科技支撑。”


张云慧在新乡试验基地试验田



新闻链接:https://www.caas.cn/xwzx/yw/3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