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院及研究所党委相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四好”党员示范引领作用,8月29日,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防控团队党支部、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团队党支部联合农业昆虫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合组织开展“榜样引领前行 实干彰显担当”主题党日暨全体党员大会。会议特邀农虫中心两位优秀青年党员张天涛、杨现明同志,结合自身实践经历,讲述坚守初心、履职尽责的榜样故事,并分享心得体会,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共20余人参加,粮食作物虫害支部副书记谭晓玲同志主持。
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推动“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治理”南南合作项目,并在加纳和肯尼亚落地实施。植保所在该合作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非洲国家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座谈会议上,张天涛同志讲述了植保所参与构建FAO-中国南南合作项目框架、推动项目完成的具体历程,详细阐述了我所在国际合作中引领全球共同治理入侵性重大害虫的具体工作。项目实施前期,植保所专家团队深入非洲肯尼亚和加纳等地区,开展实地调研、经验分享与防控技术示范,举办了多次草地贪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培训班,积极推动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植保所荣获202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就奖”。同时,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在加纳和肯尼亚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交通、饮食、安全等各种问题,并讲述了团队如何克服挑战、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参会党员对张天涛等年轻党员同志深入非洲,不畏艰难,出色完成FAO-中国南南合作项目的表现深感敬佩,这一行动生动充分展现了农虫人在全球草地贪夜蛾治理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偏远山村,坚守着一群年轻的“追虫人”。他们肩负着“虫口夺粮”保丰收的使命,针对重大迁飞性害虫开展监测预警工作,致力于构建全球重大害虫防控技术体系。杨现明同志,正是这支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防控草地贪夜蛾,关键在于“早”——早在源头布防,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早在2017年,杨现明同志跟随吴孔明院士深入云南澜沧、江城、瑞丽、寻甸等地区,考察选点,陆续建立起多个监测点,系统开展跨境迁飞害虫的监测与防治研究。他们将租用村委会的三间旧屋改造成简易实验室和宿舍,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自己动手安装监测灯,改造雷达。虽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初心,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扎根乡村”的精神在这里传承。一批批年轻学生从最初不适应,到后来主动留下,坚守“边境一线”。杨现明同志说:“支撑我们的不是物质待遇,而是内心的价值认同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在这片特殊的“田间实验室”里,他和3名学生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植保人多年的努力,我国已与多个东南亚国家联合构建起“中国-东南亚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主动防御屏障体系”,为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防控草地贪夜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贡献出重要的植保科技力量。
参会党员针对如何将我国的防控技术带到非洲,如何适应非洲及西南边境的艰苦环境,如何克服边远山区不能机械化播种的种种困难与两位分享者展开热烈的讨论。谭晓玲副书记说,正是由于一批批优秀党员前赴后继、扎根一线、坚持奉献、勇担使命,才使我们的植保事业不断凝聚力量、稳步向前。经济作物虫害支部书记吴圣勇总结说,全体党员要以两位同志为榜样,从他们的实践经历中感悟初心力量,汲取担当精神,将学习感动转化为实干动力,在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携手为推进我国乃至全球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