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农博士是有害生物天敌研究室害虫天敌创新课题组的研究员,他的研究对象是小型吸汁性害虫,其中一类只有0.5毫米的虫子,叫叶螨,别看它小,在各种蔬菜、玉米、棉花、茶树以及柑桔等作物上一旦发生危害,就能使植物叶子布满白点,失水干枯以至全部变白而脱落,这种小虫子外形酷似蜘蛛,体色多为红色,所以农民都习惯叫它"红蜘蛛"。徐博士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
徐学农:这个地方本身是个阳台,阳台我把它封起来像个温室一样的,这个里面主要是生产一些叶螨,你可以看到一些,这是刚接上去的,这就是危害比较严重的叶螨,把它接到干净的叶片上去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小,一个点一样的,这个就是危害比较重的。
记者:噢,这种虫子用农药不太方便?
徐学农:现在用农药基本上防治不了,叶螨之所以危害这么严重,一种理论认为就是说因为使用农药以后它才这么厉害,这个虫子本身比较小,用了大量的农药以后,它的抗药性发展地非常快,5年之中,它的抗性增加了300倍。
连农药都无法解决的害虫该怎么处理呢?徐学农博士的工作就是培养这种害虫的天敌,有一种虫子也是螨类,只不过它是以捕食其它螨类及微小生物为生,是个地道的捕食者,因此叫捕食螨。徐学农通过体视显微镜向记者展示了这种虫子捕食的过程。
记者:这里面捕什么?
徐学农:这里有捕食螨在里面,颜色深的就是捕食螨,白色的是猎物。
记者:哟,这么密密麻麻的。
徐学农:看着挺吓人的吧。
记者:颜色深的是捕食螨?
徐学农:对。
记者:感觉颜色深的好像吃饱了。
徐学农:嗯,它的肚子很大是吧?
记者:嗯。
徐学农:捕食螨它也是通过刺吸,就是吃的方式,它吃的是有限的,预防性释放,我每平米可以释放50到100头,如果田间的害虫数量比较高的话,我释放的数量就要大一点,一次通常是不行的,通常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以后再释放一次。这样对于智利小植绥螨,释放量通常比较低,大约每平米5-10头就可以了。
好的科研成果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推广开来,这样的以虫治虫手段现在究竟能不能替代农药并推广到田间地头?
在徐博士的实验室里有几间专门用来规模化生产捕食螨的屋子,还有一间屋子是用来把这些捕食螨包装成产品的,这些规模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已在大棚蔬菜、果树及食用菌上有一定的应用,不过徐学农却告诉记者,农民接受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可能还有一段艰苦的路程要走。
徐学农:这个东西到田间挂上去以后,捕食螨就会从袋子里面不断出来,我们有大包装,到田间以后把它撒到植物上面就行了。
记者:这个怎么卖啊?
徐学农:这一袋是2000头,一般是一块钱多一点吧。
记者:一块钱一袋?
徐学农:对,一块钱一袋。但是这个东西农民为什么不太容易接受呢?它使用不像农药,农药到田间一喷就成了,这里边有很多技术,这个东西在什么时候去释放,它也有讲究,不像农药,农药是你有虫子了,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打,天敌应用要像养小孩一样来关注它才行。
而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孟卿博士也坦言,虽然生物防控无毒无害,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目前还有一些困难。
王孟卿:大田里头用这种以虫治虫还是挺困难的,尤其是一家一户的,大家种的可能还都不一样的东西,你种玉米,我种棉花,我放进去了,虫子是会走的,这样的问题比较麻烦。
要解决这种种问题,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陈万权认为必须改变现有的一家一户的防控模式,统一规划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病虫害防治。
陈万权:一家一户的防治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农民对一些新的技术,他不是那么透彻,通过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来推进统防统治工作这是发展的一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