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2016年: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7-11-30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郑永权,张宏军,董丰收,高希武,黄啟良,陈昶,刘学,蒋红云,束放,杨代斌

起止时间:1998年1月—2012年12月

获奖情况: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提要:农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因其特有的生态毒性,不科学合理使用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项目针对我国农药成分隐性风险高、药液流失严重、农药残留超标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系统分析农药发展历程特点,指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已不能满足农药发展的需求,率先提出了农药高效低风险理念,创建了以有效成分、剂型设计、施药技术及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

(1)率先建立了手性色谱和质谱联用的手性农药分析技术,创建了农药有效成分的风险识别技术,成功识别了7种以三唑类手性农药为主的对映体隐性风险,为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的研发应用及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指导;

(2)率先建立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双因子药液对靶润湿识别技术,制定了作物润湿判别指标,解决了药剂在不同作物表面高效沉积的有效识别与精准调控难题,提高对靶沉积率30%以上。开展了作物叶面电荷与药剂带电量的协同关系研究,研发了啶虫脒等6 个定向对靶吸附油剂新产品,对靶沉积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水基化技术创新、有害溶剂替代、专用剂型设计、功能助剂优化,研发了10 个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并进行了产业化。

(3)研发了“科学选药、合理配药、精准喷药”高效低风险施药技术。攻克了诊断剂量和时间控制、货架寿命及田间适应性等技术难题,发明了瓜蚜等精准选药试剂盒26 套,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可视化液滴形态标准,发明了药液沾着展布比对卡,实时指导田间适宜剂型与桶混助剂的使用,可减少农药用量20-30%;研究了不同施药条件下药液浓度、雾滴大小、覆盖密度等与防治效果的关系,发明了12 套药剂喷雾雾滴密度指导卡,实现了用“雾滴个数”指导农民用药,减少药液喷施量30-70%。

(4)提出了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方案。系统开展了高风险农药对后茬作物药害、环境生物毒性、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风险控制研究,三唑磷、毒死蜱等8 种农药风险控制措施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为农药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项目成果推广应用面积1.8 亿亩次,新增农业产值149.9 亿元,新增效益 107.0 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本项目成果为我国农药研发、加工、应用和管理全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