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2013年: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7-09-29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泽华,贠旭疆,农向群,洪军,高松,王广君
  • 起  止  时  间 :1996年1月—201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中国60亿亩天然草原上,20多种蝗虫暴发成灾,年均成灾面积1.8亿亩,直接损失16.8亿元, 经常性侵入农田为害,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从根本上控制蝗害,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项目组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资助下,实施了“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1)应用生物地理、草地类型与草地生产力指标,首次将中国主要草原区划分为蒙古高原草原蝗虫发生区、新疆山地草原蝗虫发生区、青藏高寒草原蝗虫发生区、农牧交错带草原蝗虫发生区等4个蝗虫发生区及24个亚区。建立了蝗虫优势种宜生区模型。阐明了优势种发生规律,发现广布种随机取食模式和亚洲小车蝗主动取食模式,构建了草原蝗虫防治生态阈值模型:ECT=1E×11+e2.652+6125r×1FL×(59.222 2+225.009 41+e2.652+6.125r),其中r为草原投影盖度,FL为蝗虫混合种群每虫损失估计,E为环境因子。开发了《草原蝗虫野外调查录入系统》和《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短期和中长期的发生期预测,准确率均达85%以上。
  (2)明确了亚洲小车蝗蒙古国—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张北县—延庆县—北京市—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杭州湾一线的迁飞路线。
  (3)收集绿僵菌1 600多株,筛选出对草原蝗虫的强毒力菌株,建立了菌种资源库及菌种改良技术平台,研发了绿僵菌发酵工艺及过程控制技术和可移动培养架、孢子分离机、静电喷雾机等设备,建立了油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生产线,自主设计建成了真菌发酵工程平台。形成了以灌木小叶锦鸡儿为芫菁、歩甲、蜥蜴等蝗虫天敌提供庇护和繁殖场所的蝗虫生态治理技术,提出绿僵菌为主、生物防治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4)创制并完成“5亿孢子/克绿僵菌饵剂”“25亿孢子/克绿僵菌可湿性粉剂”2个新药登记,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6项,其中1项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备案,发表文章52篇。建立的绿僵菌为主的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在13个省区应用面积达3.75亿亩,获经济效益33.75亿元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