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团队阐明了我国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7月16日以“Multi-decadal, county-leve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Bt cotton, and weather on cotton pests i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的长时间变化可能会影响农作物害虫发生与治理。该研究基于1991-2015年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51个植棉县的历史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Bt棉花种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棉铃虫、盲蝽、棉蚜三类主要棉花害虫发生危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Bt棉花对棉田害虫发生与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t棉花的种植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发生,使用于棉铃虫防治的杀虫剂使用量大幅下降,进而导致自然天敌对蚜虫的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增强。盲蝽随着棉田杀虫剂的减少使用而发生加重,同时五月份气温偏高有助于盲蝽发生。农田景观因素对害虫发生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异。棉蚜和盲蝽的发生程度随着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增加而减轻,但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棉铃虫发生较轻时使用化学农药,易加剧该地区棉铃虫的发生与灾变。该研究明确指出Bt植物抗虫性是一种有效的害虫综合治理手段,同时强调Bt植物种植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害虫发生影响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该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棉花害虫灾变机制、不断创新棉花害虫防控对策有着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研究得到ESPA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瓦赫宁根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国际粮食政策研究中心张薇博士和我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团队陆宴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7/10/172143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