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第二届全国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专家论坛成功召开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12-08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和耕作制度的变化,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优势种类和发生规律有了很大变化,且随着机械化和集约化大生产规模的扩大,玉米病虫害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玉米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专家论坛”在上海市举行。论坛开幕式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员主持,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王建强副处长、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种植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峥嵘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郑传临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唐克轩教授先后致辞,对会议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的所有岗位科学家以及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科研单位、高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省级玉米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从事玉米病虫害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6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此次大会共收到会议摘要或全文50余篇,内容涵盖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病原学、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编辑了《第二届全国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专家论坛论文摘要集》。
      本次大会共有 27位代表做大会发言。专家主要围绕新耕作制度下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新病虫害种类、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控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在耕作制度与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病虫害发生影响、玉米矮化病发生机理与防治、镰孢菌系统侵染及其与寄主互作关系、丝黑穗病寄主带菌现象与发病条件,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生理小种分化、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分化信号转导与抗性基因定位、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定与遗传多态性以及玉米后期虫害防控喷雾器具的改进,东北、西南以及河南、山东、云南省等主产区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和成灾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我国在玉米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二五”进一步提升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理论和应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会议期间还对我国今后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策略进行了热烈研讨,建议产业体系内外各单位专家瞄准国家科技发展和玉米产业重大需求,加强合作,突破难点,开创玉米产业绿色植保新局面。《解放日报》记者还在会前针对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采访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和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营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