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所棉花病害研究组与棉花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 “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我所为第二完成单位,简桂良研究员为第二完成人。
据悉,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目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毁灭性病害。抗病品种是控制危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准确有效地鉴定品种的抗病性是抗病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核心。项目通过多年的联合攻关,研究明确了我国棉花枯、黄萎病菌的分型和分布,建立了标准菌株资源库及信息档案;研究分析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和防御机制,为抗病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抗枯、黄萎病鉴定国家标准;发明了黄萎病快速鉴定新方法;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枯、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准确鉴定评价出一批棉花品种(系)和资源材料的抗病性,推荐一批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得到推广,促成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奖。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权1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论文9篇。
我所作为国家和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抗病鉴定承担单位,共对2722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把关鉴定,鉴定筛选出33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2.8亿亩。由于品种抗病性的提高,使枯萎病和黄萎病从猖獗危害到有效控制,间接经济效益为105.36亿元。项目的效益重要体现在提高了棉花育种工作的竞争力,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保障了棉花生产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我所卢美光、齐放军、张文蔚分别为该成果的第十、第十四、第十五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