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创新中心捕食螨创新任务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系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温室及周边农田)中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分布规律,明确了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格局及关键影响因素,为生态控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日渐受到关注,是维系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评估,特别是天敌与害虫物种的多样性评估,对理解其生态系统功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改进病虫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2019年全国20个天敌昆虫观测点的系统调查,研究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当地昆虫样本进行高通量分析,共获得了1256个属级分类单元,鉴定出584种已知昆虫物种,其中包含185个天敌生物类群。研究还解析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不同地理区域间的昆虫丰富度与物种组成差异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拔、月均温和大气压力等是塑造整体昆虫群落及天敌物种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呈现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昆虫多样性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明确了物种的区域分布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不仅深化了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为制定针对性的害虫生态防控方案、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提供了数据支撑。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冰艳博士,徐学农研究员和张博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项目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农业农村部天敌等昆虫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研究过程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解沛处长、杨帅博士、王昶工程师及20个昆虫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大力支持。

文章链接:https://sci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ps.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