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植保所揭示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浓度是决定土壤植物被污染程度的关键因子

文章来源: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      作者:李 远播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7-14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环境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 Accum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rom Soils with Their Concentration in Soil Pore Water”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溶解在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的量才是决定其可被植物吸收的量,而不是土壤污染物的总浓度,为农产品产地农用化学品的污染预测提供了重要参数和指导。

土壤是各种农业污染物(如农药、抗生素等)的“汇”,污染物从土壤向蔬菜等农作物迁移累积是其进入人类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有效预测土壤中污染物进入农作物的量对于准确评价农产品的污染程度至关重要。通常污染物在进入土壤后会经过吸附/解吸附和代谢转化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且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这些过程具有很大影响,对准确预测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的量造成了严重障碍。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15种新兴农业污染物在3种不同土壤-孔隙水-萝卜体系中的迁移分布行为,证实了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累积的量与其在土壤中的总量无直接相关性,而与其在土壤孔隙水中的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本研究用详实的数据揭示了只有自由溶解在土壤孔隙水中的污染物的量才是决定其可进入植物的量,而非土壤总量。研究结果为构建有效模型准确预测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业污染物的量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该研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国际合作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李 远播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李晖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科英才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0303?fig="tgr1&re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