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植保所发现提升益害比是控制棉蚜种群再猖獗的关键

文章来源: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      作者:陆宴辉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4-10-14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vidence at the landscape level links high predator/pest ratios to biocontrol services against aphids”的研究论文,首次从农田景观尺度证实提升捕食性天敌与棉蚜之间的益害比能稳定控制棉蚜种群增长,为创新农田棉蚜可持续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20世纪60年代起,化学杀虫剂大量使用导致棉蚜抗药性水平增加,棉田有益天敌种群数量减少、生物控蚜功能减弱,从而诱导棉蚜产生再猖獗现象。时至今日,再猖獗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仍是棉蚜种群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论文设计了景观与田块两个层面的互补试验,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综合运用生态因子混合效应筛选、模型灵敏度检验、因果关系路径分析等方法,评价棉田捕食性天敌/棉蚜益害比与棉蚜种群增长之间的关系。40个景观站点的罩笼试验证实,益害比与天敌生物控蚜功能、蚜虫种群增长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级联效应。益害比较低时,天敌生物控害效能低,无法有效抑制蚜虫种群增长;而较高益害比呈现出更高的天敌生物控害水平,可将蚜虫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这种关系非常稳定,不受田块大小及形状的影响。87个田块尺度调查进一步证实棉田益害比越高,棉蚜种群增长率就越低。因此,益害比可作为评估棉田天敌生物控害、实现棉蚜可持续治理的一个关键生态指标。论文结论指出,在棉蚜绿色防控中,既要严格执行已有的防治指标,控制当前发生为害,还要通过天敌保育、棉蚜选择性防治等措施积极提升益害比,促进后续种群的可持续治理。上述研究,对于科学调整棉蚜防控策略、破解棉蚜再猖獗难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已出站博士后刘冰为第一作者,陆宴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300),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CARS-15-19)等项目的资助。

图片1.png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4.1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