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设创新型现代化科研院所努力
汪洋副总理6月13日在农科院发表的重要讲话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盼。目前,我院正处在开展科技创新工程的关键时刻,汪洋副总理的讲话为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认真学习讲话精神之后,大家感触颇深,表示作为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大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情况,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现总结如下:
1、要将科研人员的精力更多的吸引到科技创新中来。汪洋副总理指出:“研究如何使从事农业基础研究人员的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待遇,得到必要保证,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坐冷板凳。我觉得这是个大事……” 据院创新工程调查,科研人员只有55的时间可以用于科研工作,这其中有很多还要用于课题申请与总结、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那么用于科研创新的时间就更少了。汪副总理的讲话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提及:一是科技资源配置不均,二是资源和平台共享不够,三是农业科研人员待遇和奖励过低。科技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经费分配偏向性明显,许多科研人员必须为寻找科研经费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暇科技创新;资料共享不够导致许多基础性工作重复进行,平台共享不够导致科研仪器重复购置和使用,大大降低科技创新效率;待遇和奖励过低,收入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总要为生活质量奔波,对科研工作热情降低,无力进行科研创新。目前的院创新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决则需要全盘把握和高层组织建立共享机制与平台。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在保证科研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奖励力度,规范奖励机制。给予新成立的课题组一定的发展缓冲期;给予有能力创收的课题组自己支配资源增加创收和提高奖励力度的一定灵活性;给予无法创收但有足够课题经费支持的基础研究型课题组一定的课题或研究奖励机制,现在有很多课题组是科研经费充足但却无法保证工资额度,建议适当提高项目经费中绩效支出比例,可借鉴国外项目管理部分规定,使科研人员能够专心、全心、安心的投入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汪洋副总理所说的“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农业前沿基础研究”的要求。
2、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科技人才创新水平。汪洋副总理指出:“要营造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来源于不同思维的碰撞,来源于丰富的阅历经验,来源于敢于创新的冲劲和热情。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对于科研人员,停滞不前是最可怕的。加强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扩宽研究思路是建设一流科研院所必不可少的。现在各个研究所都注重海外人才的引进,但同时也应注重原有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年轻人有创新的热情和冲劲,但经验不足,思维不够开阔,应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多和国际一流研究团队交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扩展现有研究思路,加强原有研究深度等。对科研人员的出国现在有很多限制,导致许多有发展前景的国际合作无法实施,或中途搁浅。对于科研人员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最大的自由度,合理设置出国门槛,完善审批程序和制度,使科研人员敢于交流,放心交流,只有这样才实现创新的真正目的,体现创新的精神实质。
3、在实践中创新,积极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一是要积极寻找体现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找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和科技难题,生产难题解决了,创新也就在其中了。记得恩格斯这样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生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在实际生产中找课题。农业植保中重大难题的解决,一定会对科技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要注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结合,这是将来科研改革的方向之一。我所农药厂(中保绿农)前后已有近20年的历史,是当年科技改革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在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骄人的成绩。但是,改革永远都是进行时,总要不断地探索,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产权清晰,体制管理,成果转化和财务监察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提高。其他单位很少具备此良好条件。这是我所独具的特色,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