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下午,功能基因组与基因安全研究室四个课题组13名在所内的成员(两人在国外,一人出差,一人借调)、重点实验室秘书陈东莉等深入学习了汪洋副总理的重要讲话。首先,张杰研究员先后宣读了所党委文件—“植物保护研究所关于学习贯彻汪洋副总理讲话精神,推进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的实施方案”、院文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立即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以及汪洋副总理在农科院考察期间的讲话内容。随后,我室全体成员就我所创新工程管理体制、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力度、人才培养与引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现将学习、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理解汪洋副总理讲话精神:
1. 农科人从事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尊重,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 农业现代化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是保证未来我国农业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
3. 中国农科院是国家农业研究的国家队,是中国农业科技的象征和代表。
4. 责任和义务:加快创新步伐,加强前沿引领和基础研究,机制创新,营造氛围和环境,强调奉献精神,这应当是农科精神
研究所布置的讨论提纲:
一、你对于如何加快我所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步伐有何建议?
建议:
1. 加强教育与引导:应当对年轻职工进行爱岗敬业、组织纪律、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学习老一辈的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精神;加强各个岗位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在全所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风尚。
2. 对外宣传:世界一流研究所离不开国际化,应加强研究所的对外宣传,从所网站做起。希望所里的英文网站能够真正建立起来,所网站里设置“研究团队”,让每个课题组应该有一个网站连接,中文及英文版,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研究工作。
3. 对外交流:所邮箱系统也应改善,应当解决收发不了国外邮件的问题。邮箱容量也太小,应该扩容。
4. 提高效率:现代化的院所,现代化的技术,要有最新的试验仪器与之匹配。但我们有些引进人才的课题组在购置这些最新进口仪器设备时却需要耗时2~3年的时间,严重阻碍了试验进程,在此我们建议要有专人负责这些进口仪器的免税、报关等程序,并承诺到货日期,如果逾期未到货要实行问责制,接受一定的处罚,以保证新仪器的及时到位。
二、你对于如何保证我所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有何建议?
建议:这次进创新工程的人员都为研究员及09年前评上副研的科研人员,建立和实施滚动机制,真正做到:不合格的人员出来,让更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创新团队。此外,还要妥善解决好未进创新工程人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发放问题。
应围绕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尊重首席科学家的自主权,配备适合团队研究特色的人员梯队,而不是“一刀切”、“拉郎配”。
创新工程是一项宏大的崭新工作,涉及重大人员和利益的重组,所级层面除进一步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外,对重大影响方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出台试行的补充救济措施。
三、你对于如何促进我所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有何建议?
建议: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或在涉及所全局性、利益重大的重大事项决策时,应充分开展调研,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决策过程遵循民主、透明原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相关人员旁听。决策结果应在不泄密的范围内向有关人员充分公开,必要时应进行先公示再实施。加快所务公开步伐,积极发挥职代会等团体的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我所管理与支撑部门越来越多,办事效率却没有显著改善和提高,行政化趋势在加强(唯上不为下)。在此,我们建议坚持专业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建设,建设一支专职的科研管理队伍,完善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科研管理对科研工作的服务意思,逐步改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下决心解决目前科研管理和具体科研工作“两肩挑”的现象,从体制和制度上杜绝科研管理过程中“协公济私”和“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弊端,要做到专职、专岗。并且也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年度年终考核时也要对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打分,而且考核结果要向全所职工公开。与研究所考核课题组的结果公开一样处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应当像专业人才那样,引入干部引进和轮岗、流动机制。进一步提升研究所中层干部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
四、你对于如何加大我所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力度有何建议?
建议:首先要有“植保梦”—建议在所级层面成立“重大成果培育专家组”,从本所实际情况出发,由所长办公会、所学术委员会等机构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所级层面的重大成果培育,协调所内和所外相关单位人员,集中力量攻关,必要时在所级层面对重点培育的成果在资源调配方面进行倾斜。
然后“甩开膀子干”—建立相应的平台,硬件和软件要同时跟上;再由科研处、成果转化处统一收集信息,进行组装,期间要加大部门引导、协调和沟通。希望相应职能部门转变工作思路,主动联系管理部门和个兄弟单位,帮助科研人员组织、包装和申报重大成果。强化研究所一盘棋的整体功能。必要时研究所统一调配资源予以倾斜支持。
五、你对于如何加强我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有何建议?
建议:希望创新工程经费里能留出部分经费,设定“优青”、“杰青”等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引进人才,加大力度培养刚毕业的博士、刚出站的博士后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他们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应该呼吁院里,允许本院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申报“青年英才计划”,给大家公平的机会。不能只抱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片面想法不放。创新经费也应当建立“后收购机制”。促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实现植保所的跨越式发展,就应当有与之对应的跨越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