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滴灌小麦长势喜人。
“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
庆阳冬小麦集中收割。
农技专家开展田间技术指导。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控技术讲座。
金秋时节,大地流彩,万物呼晴。千里陇原大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以来,甘肃省坚决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紧抓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政策东风,立足甘肃资源禀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科技集成创新驱动,粮食产能逐年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甘肃贡献。据当前农情调度,甘肃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望;与去年相比,预计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项略增”趋势,总产有望首次突破1300万吨大关。
统筹谋划凝聚合力
对于甘肃的粮食生产而言,202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的春夏之交,陇东、陇南局部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致使全省夏粮面积同比减少1.8%;进入“七下八上”农业灾害高频期,气候复杂,区域性、阶段性灾害明显,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
“4月中旬旱情发生以来,我们及时启动农业抗旱减灾四级应急响应,先后印发《当前抗旱工作技术指导意见》《小麦玉米马铃薯抗旱技术措施》等,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抗旱减灾救灾资金4830万元,支持受旱较重市县开展农业抗旱减灾。”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以来,降雨天气频繁,暴雨洪涝、冰雹灾害多发频发,特别是8月7日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发生后,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指导开展农业抢险救灾工作,同时会同省财政厅争取中央财政救灾资金6330万元,对遭受暴洪灾害、冰雹灾害较重县区支持开展灾后农业恢复生产。
为确保粮食丰产,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实现省域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举措,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有效夯实党政同责机制,有效促进行政与科技融合,形成推进单产提升合力。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政府每年年初印发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将任务分解下达各市州和省农垦集团公司,春耕前召开现场会部署推进,推动粮食生产任务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牢牢把住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抓手,及时出台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实施方案和优良品种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农田沟渠治理、科技分队联包、经营主体带动5个配套方案。持续推进“四良”融合集成,压实生产任务,分作物分区域明确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部署安排大面积单产提升。
甘肃启动奋战百天夺粮油丰收行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分作物、分品种、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制定小麦、油料等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方案;安排科技小分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从选种、备肥、耕种、管护、防害等方面入手,指导农户和生产经营主体科学种粮,打牢丰收基础。同时,联合“云上智农”采取“线上直播+录播回看”方式,培训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21.5万人次。
甘肃积极争取并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一喷三防”、绿色高产创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扩种油菜、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制种大县奖补、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等54.28亿元,比2024年增加3.1亿元,增幅6%。
“客观上,我省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多;主观上,我们推进单产提升的措施落得实,加之6月以来气象上光温水热等自然因素总体匹配好,全省秋粮生产基础仍然较好,实现秋粮丰收和‘以秋补夏’,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望。”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瞄准短板精准发力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的基本省情和最大短板。甘肃着力克服水资源短缺这一制约粮食生产瓶颈,加力推进农业节水,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农业节水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提高农膜覆盖度、水肥一体化推广度和社会化服务保障制度,以占全国0.84%的水资源和2.23%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1.83%的粮食。
甘肃坚持严抓源头管理,把好农膜质量关、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提升农膜供应量、强化部署指导提升农膜使用科学性、积极宣传推广提升农膜覆盖提单产知晓度等系列组合拳,全省农作物农膜覆盖度不断加大。2024年,全省农膜覆盖面积3283.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3%,农膜覆盖度全国第一。2025年,全省农膜覆盖面积3547.7万亩,较2024年增加264.4万亩。
甘肃大力提高水肥一体化推广度,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农业节水增效的关键抓手,推进工程节水,通过高标准农田蓄水池的修建,配套建设首部系统、灌溉管网、滴灌带等灌水设施,灌溉方式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艺节水,调减高耗水作物30万亩左右;加强与省市科研院校、农技推广单位和企业的合作,联合攻关,“兰天42”小麦等一批抗旱节水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靶向发力强化农机配套,对节水农机装备“应补尽补”。2025年全省累计完成节水技术推广1533.1万亩,较2024年增加189.3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推广度达37.2%,较2024年提高5个百分点。甘肃还研发推广了一批抗旱品种、机具,不断强化了节水增粮的技术支撑。
甘肃大力提高社会化服务保障度,积极创新服务机制,鼓励各地区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等服务模式,促进各类服务主体紧密联结;大力拓展服务领域,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主产区,积极引导服务主体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推动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强化宣传推介,发布推介省级典型案例20个,推广应用全国农服平台,建立了甘肃省服务组织名录库,录入服务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服务主体2700多家。
科技支撑抗旱增粮
“今年,陇东局部遭受春旱,我们采用‘新品种+抗旱技术’的办法,经受住了大旱的考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甘肃用抗旱耐瘠品种及旱作节水技术支撑旱地冬小麦单产提升,在冬小麦灌浆期利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抗旱剂,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在庆阳市镇原县以强筋小麦“陇鉴115”为主的太平镇,千亩全膜覆土穴播亩产达328.3公斤,每亩增产110.1公斤,提高了33.5%。
选择适宜品种,技术加持“护航”,甘肃的抗旱增粮技术效果明显。
在陇东旱塬,甘肃建立千亩旱地玉米覆盖密植增产示范区,应用覆盖密植高效节水技术支撑了玉米单产提升。当地筛选应用“先玉335”“陇单636”等耐密宜机收品种,按照1毫米降水种植10株玉米的适水种植原则,亩种植密度增加1000株达到5000株以上,配套无人机导航覆膜施肥播种机一体化、生物降解地膜、延期低水分机械粒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创建了玉米百亩旱塬抗旱节水吨粮田应用场景。
甘肃还采用“良种+滴灌”的方式,支撑灌区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我们加强良种试验示范区建设,规范良种推广应用,主推浅埋滴落高效节水技术,集成无人导航作业等技术。”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永昌县百亩攻关田机收测产,国审强筋小麦“陇春44”亩产达738.21公斤,千亩示范方亩产704.98公斤,创全省春小麦单产纪录。“甘肃大力推广应用马铃薯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兼顾喷施生物有机硒叶面肥,薯块硒含量提高80.2%,平均增产9.4%;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膜降低地膜残留污染,单产提高13.6%。”
项目牵引激发新动能
甘肃深入落实整建制大面积单产攻坚行动,有序组织实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启动实施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粮油产业集群项目,重点围绕良种繁育、仓储流通、精深加工等谋划建设25个重点项目。通过项目支撑赋能,甘肃培育形成了一批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辐射带动整建制、大面积跑出粮食丰产“加速度”。
在国家的支持下,甘肃大力推进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2023年在肃州区开展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试点,2024年在10个县开展10万亩的试点建设,2025年又申请国家扩大支持规模,开展17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
甘肃大力推进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今年围绕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打造22个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推进县,其中包括18个整建制推进县,持续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在规模主体单产提升上,甘肃先后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1897家,累计实施粮油单产提升面积220万亩左右。
甘肃着重发挥大主体的示范作用,把大主体带动和多主体培育结合起来,促进粮食生产。针对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等甘肃主要粮油作物,甘肃选择24个县区建立48个单产提升千亩以上科技示范基地,让各地农民有得看、有得学、真相信。
为推进技术普及,全省农技推广系统累计发布各类技术指导意见48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8万份以上,培训农民近2万人次;成立省级专家指导组,分县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包抓130次以上,重点抓牢导航精播、滴水齐苗、化控等关键环节,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甘肃坚持分区域、分作物、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先后承办全国农技推广提单产行动推进会、召开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暨抓点示范观摩培训会,邀请全国玉米单产提升专家组赴陇多个县区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农技人员和种植主体在省内外围绕主推技术、种植模式、智慧灌溉等开展考察交流学习。
抓实要素融合“要增量”
甘肃把“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和科技集成创新,作为稳面积、增单产的关键措施,集中开展抗旱节水丰产品种、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技术模式与配套体系、规模化应用场景建设等工作,打造河西走廊、沿黄灌区、黄土旱塬区、黄土高原旱地集成示范区,单产提升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为国家新一轮千亿级粮食增产贡献了“甘肃力量”。
甘肃坚持向良田要增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关键抓手,突出分区分类建设和差异化资金补助,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848万亩,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依托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力建设一批调蓄水池、引水泵站、精准调控平台等,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永昌县新城子镇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分别提高17.7%、11.9%、15.4%,达到了少用水、多种地、提单产、促增收的效果。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永昌县焦家庄镇农户闫福寿说:“现在种的地一年能收获两茬,而且全都是水肥一体灌溉,节水节肥还省力,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甘肃坚持向良种要增量,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广兰天系列优质中筋小麦、先玉系列耐密宜机收玉米、陇薯系列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良种覆盖率97%以上,其中冬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61%,春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79%。“兰天48”“兰天36”“陇春41”“陇春36”等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
甘肃坚持向良机要增量,把高性能播种机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作为提升粮食作物播种质量的重要措施,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试点和丘陵山区农机先导区建设,抢抓“两新”政策扩围机遇,组织各地谋划储备更多农机装备“两重”建设项目,推动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甘肃坚持向良法要增量,全省全面落实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年均完成拌种面积700万亩以上,占播种面积的99%,基本做到全覆盖;加力推广小麦宽幅匀播、全膜覆土穴播、秸秆覆盖与还田培肥、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规范化机械条播等技术。金川区持续探索小麦玉米宽幅间作节水种植技术新模式,通过科学的种植间距,改善玉米通风透光环境,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在有效提升水肥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果穗结实率、千粒重和容重。经田间测产,0.6亩小麦产量410公斤,折合亩产683公斤;0.4亩玉米预计产量520公斤,折合亩产1300公斤;较传统种植方式亩实现节水35%、节肥10%、节种20%、省工10%、增产20%,亩可节本增收500元左右。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