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引技术”的田间试验 高玉林供图
马铃薯块茎蛾成虫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实习生 刘如楠
“事实上,任何单一方法都难以实现有效控制。”高玉林说,为此,他们研发了“以性诱剂为主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该技术集成了针对马铃薯块茎蛾不同为害阶段进行防控的多项技术。
今年夏季,云南持续干旱,使得马铃薯块茎蛾来得比往年更多了些。放眼望去,曾经致富的“金豆”却变成了千疮百孔的“黑豆”,农民们脸上愁云惨淡。
马铃薯块茎蛾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经济害虫。“成品薯被虫蛀后,市场上根本没人要;要是种薯着了虫,会直接抑制马铃薯的生长。”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西海子村马铃薯种植大户梅玉贵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曾遭受过严重损失,但却对这些“蛾子”束手无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玉林团队研发的“以性诱剂为主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解决了梅玉贵的“大难题”。从去年开始,在高玉林团队的指导下,梅玉贵从500余亩的大田中选择一部分试用该技术。“相对来说,今年我的损失是最少的。”梅玉贵说,他今年打算扩大试验面积。
小“蛾子”大危害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亿亩,年产量约1亿吨,均为世界第一。2015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提出马铃薯主食化战略。
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土壤肥力差、气候干旱缺水,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因此种植马铃薯成为当地首选。也因此,马铃薯成为当地人重要的食物与经济来源。
然而,马铃薯块茎蛾的频繁侵袭,让农民们苦不堪言。
马铃薯块茎蛾是“外来物种”,又称洋芋蛀虫、烟草潜叶蛾,在国内俗称串皮虫、绣花虫、洋芋蛆。据记载,它起源于南美洲山区,即野生马铃薯和烟草的原产地,经历漫长的传播过程,于1937年首次在我国广西一带发现踪迹,随后逐渐入侵云南、贵州等地。如今,马铃薯主产区几乎都有它的身影。
高玉林研究马铃薯块茎蛾多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马铃薯块茎蛾的寄主很广,包括烟草、番茄、辣椒、茄子等诸多茄科作物,但对马铃薯的为害最为严重,可蛀食叶片、茎秆、块茎。无论是在马铃薯的田间生长期还是贮藏期,马铃薯块茎蛾均可为害。前者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而在长达4个月的贮藏期中,若无冷藏,为害率可达10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弄清马铃薯块茎蛾的繁殖情况,近几年,高玉林团队在云南虫害高发区设置多个监测点。他们发现,马铃薯块茎蛾20~30天便可繁殖一代,成虫一次可产卵150~200个。
马铃薯病虫害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杨艳丽告诉《中国科学报》,该害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远距离传播和近距离扩散两种。前者是通过马铃薯尤其是种薯的调运携带入境,后者则主要来自当地的烤烟和遗留在田地中已被侵害的马铃薯块茎。
马铃薯块茎蛾的幼虫对马铃薯伤害最大。幼虫可蛀食叶片、茎秆、叶柄,并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蛀食隧道。马铃薯块茎蛾初孵幼虫先潜入叶肉取食,随着龄期增加,爬出叶肉掉到地上,最终钻入并侵蚀块茎。而高龄幼虫则钻入地下为害马铃薯块茎。
“它既是地上害虫,又是地下害虫。”高玉林说,“这一害虫‘潜伏’式的侵袭也给幼虫阶段的防控增加了难度。”
为“情”而死
消灭马铃薯块茎蛾,是科研人员和农民们共同的愿望。
杨艳丽表示,目前主要的防控措施有,在田间喷施杀虫剂和在种薯仓库使用溴甲烷熏蒸。“在土壤含水量不多的田地覆盖地膜,以减轻块茎蛾幼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效果十分有限。此外,杀虫剂对钻蛀到薯块内的幼虫无效。”
虫害严重时,他们建议农户在块茎蛾发生区域不种马铃薯,改种玉米或其他作物,在烤烟种植区不同期种植马铃薯。他们也建议禁止块茎蛾发生区生产和销售马铃薯种薯,以免“传染”虫害。
“事实上,任何单一方法都难以实现有效控制。”高玉林说,为此,他们研发了“以性诱剂为主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该技术集成了针对马铃薯块茎蛾不同为害阶段进行防控的多项技术。
比如,针对幼虫,目前筛选出了较为有效的白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幼虫接触后便会感染而死;还筛选出高效杀灭幼虫的线虫,均可用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不过,它们对成虫毫无作用。高玉林表示,由于马铃薯块茎蛾的幼虫钻蛀到寄主内部为害,化学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而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系统等。面对应用化学药剂带来的种种问题,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及马铃薯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人员另出妙策“对付”成虫,既一招制敌,又绿色环保。
高玉林告诉记者,马铃薯块茎蛾雌性成虫腹部末端会分泌出一种低量、高效、能引诱同种异性前来交配的化学物质,简称性信息素。当雄虫“闻”到这种化学物质气味后,会“以为”对方在发出求偶信号,便立刻飞向雌虫身边。根据这一特性,他们团队明确了雌性马铃薯块茎蛾主要性信息素成分,并通过多年田间筛选获得最佳性诱剂配方。
如何应用?高玉林介绍,具体操作很简单,将微量性信息素放置在表面涂满胶水的塑料板中间,并将塑料板置于田中形成“陷阱”,只待雄虫自投罗网。
高玉林形象地将此技术称为“勾引技术”,“在实现大量诱捕的同时,还能进行虫情测报、害虫检疫、干扰交配”。
绿色高效的“勾引技术”
这项“勾引技术”得到2018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支持。高玉林是该项目中化学农药减施共性技术的课题负责人。
该技术目前正在云南省马龙区进行示范,高玉林表示,对于当地农户来说,接受一项新技术并不容易。因此,他们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和指导,“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他们看到该技术在马铃薯块茎蛾防控中实实在在的效果时,就更容易接受了”。
高玉林还强调,马龙区是重点贫困县,在该区域开展马铃薯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示范,有助于提高当地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成果鉴定委员会前往示范区进行“考核”。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控制害虫的效果显著,在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配方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将该技术成果在马铃薯块茎蛾为害区域大面积推广。
同时,专家组还表示,该项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为保障马铃薯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是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在实地考察后告诉《中国科学报》:“应用性诱剂技术,等于干扰了田间雌性成虫的正常交配,雌成虫产的很多卵由于减少了交配率而不能孵化成幼虫。这样的技术应用一两年之后,马铃薯块茎蛾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危害也会减轻,这样来看,‘勾引技术’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防治措施。”
不过,高玉林表示,尽管该技术已尽可能地优化,但还需要简化程序、降低成本,以期用最低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农户更能接受。为此,他们正与企业合作,探索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