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在新疆库尔勒召开科技援疆工作会议,总结自“六五”以来该所科技援疆的工作成效,同时召开新疆植物保护科技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邀请院士专家对在疆工作进行咨询建议,擘画该所“十五五”科技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蓝图,为助力新疆农业生产安全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新疆地理位置特殊,与八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700公里,是我国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农业结构特殊,依托独特的光热资源和灌溉技术,形成以棉花、林果、粮食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造就了特殊的病虫害问题。因此,新疆作为祖国“西部粮仓”,长期面临农业生物安全挑战,迫切需要注入植物保护科技创新力量,助力和推动新疆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研讨会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检疫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生物灾害防控中心交流新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新形势新需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交流新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进展,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交流新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产品产业化进展。与会专家围绕新疆独特地理位置和特殊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生物安全进行全面咨询指导,提出了保障新疆农业生物安全的科技创新着力点和产业支撑的迫切需求。
会后,院士专家们前往植保所库尔勒试验基地观摩。植保所向他们全面展示了病虫检测、监测预警、抗性利用技术、理化诱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面向新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
当前植保所46个创新任务中22个创新任务的科研工作与新疆有关联。该所最早从“六五”期间开展新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推进外来入侵生物治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草原有害生物生态防控。针对小麦一号病、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番茄潜叶蛾、梨火疫病、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等重大跨境入侵物种,新疆棉花、西甜瓜、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向日葵、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病虫害及鼠害,植保所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新疆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单位,持续开展灾变规律解析、病虫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产品研发和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应用,创新区域防控对策,探索区域防控技术,推动技术成果在南北疆大面积应用和推广,为新疆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新闻链接:
https://app.grrb.com.cn/webDetails/news?id=13755686&tenantId=124&uid=67f48ef215d6af6c5bbaf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