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菜地开着点点黄花,一个皮肤黝黑的农民正弯腰采收菜心,背上的娃娃好奇地看着周围……
“这是我在广东田间拍的照片,很多中国农民都是要带着孩子下地的,在田间能不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举行的重要科研进展发布会上,植保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杰在介绍Bt工程菌助力害虫绿色防控时,PPT上一张照片引起人们关注。
2019年4月,在广东省惠州市的一块农田,农民背着孩子下地收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农田如果没有污染,就是一个美丽的花园,给劳作的农民和孩子带来健康。农民收获的这些菜心会进入千家万户,我们既是食品的消费者,也是环境的守护者。”他说,做植物保护工作,不仅要守护收成、增加农民收入,也要保障人们的健康,守护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要实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研发应用绿色高效的植保技术和产品、科学防控病虫草害是关键。
作为植保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加大攻关力度,在植物单碱基编辑技术加速作物种质创新、Bt工程菌助力害虫绿色防控、农药喷雾功能助剂和高效对靶新制剂助力农药减量施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以张杰所在的研究团队为例,研发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t)工程菌G033A,填补了我国没有防治鞘翅目害虫Bt产品的空白,开创了杀虫微生物工程菌产品先河,有利于带动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马铃薯甲虫、草地贪夜蛾、南美番茄潜叶蛾等重大害虫相继入侵我国。同时,受种植结构调整、高毒农药禁用、栽培耕作模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国内黄曲条跳甲等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加之害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导致防治形势严峻,亟需推进绿色防控。
张杰介绍说,杀虫菌株和基因资源是研发生物农药的前提条件。在世界范围内,杀虫菌株和基因专利保护已成为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育种研发的关键。Bt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在我国登记的Bt产品达240种,主要是针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有效的产品。
2019年,张杰研究员在广东惠州的示范会现场介绍新型Bt产品的用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介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物杀虫剂研究团队从1998年开始研制能兼治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Bt产品。经过多年努力,G033A工程菌产品诞生,并于2017年8月获得正式农药登记证。
近两年来,工程菌G033A在全国12个省区市进行田间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广面积1万亩次。对花生田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甘蓝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及马铃薯甲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超过90%,并且作物长势优于化学农药防治,田间天敌数量也远多于化学防治区。
在云南省玉溪市,G033A工程菌对南美番茄潜叶蛾的防效达90%以上,缓解了无高效生物农药可用的窘境;在湖北、云南、海南、安徽等地,开展了对菜心、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防效超过85%;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也达85%以上。
“我们与农药应用团队合作,创制出适用于无人机撒施的微型颗粒剂;并建立了G033A工程菌与微生物杀菌剂、天敌昆虫等产品组合,通过喷施、撒施、种子包衣和颗粒剂等技术集成,形成了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在未来将加快推广应用。”张杰说,希望通过前沿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生物农药产业整体发展,促进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变革。(记者于文静)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94975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