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式邦(1911-2010),浙江吴兴人。1935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1949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提前回国参加治蝗斗争,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邱式邦将“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致力于为国分忧、为民解愁。
1951年,邱式邦提前结束在剑桥大学的学业回国参加治蝗斗争。1952年夏初,渤海湾惠民专区发生蝗灾,“久坐”实验室的邱式邦决定“自找苦吃”,从惠民入手开展渤海湾地区蝗虫调查。茫茫的盐碱荒地,一行人乘马车深入人迹罕至的蝗虫发源地,烈日当空,无遮无拦,几人晒得汗流浃背,车轴干涩得吱吱作响,拉车的马儿也喘着粗气。几人一直走了几十里路,才望见几间农舍,讨要一口水喝。傍晚,几人抵达一座破庙里的村办事处,村干部听说是从中央来的专家,骑车前往8公里外购买一大袋馒头款待大家。入夜,村干部将自己认为“没有臭虫”的床铺让给邱式邦,他推脱不过,只能客随主便。但刚躺下没多久,他就捉了20多只臭虫,而村干部已在一块牌匾上入睡至深。这段一夜难眠的经历让邱式邦对农村的落后深有感触,也被农民的朴实深深打动,更坚定了科技报国的决心。
在长期的农村蹲点中工作,邱式邦白天下地查虫,晚上研究分析,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养成了不图名利、不辞辛劳、深入实际、注重实践的工作作风。他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尤其对可能导致失败的方面,总是反复考虑对策。他的研究是深入而细致的,没有充分的调查根据、成熟的试验研究结果,绝不轻易下结论。他谦虚好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农村进行调查时,任何一个农民告诉他一点关于蝗虫方面的情况,他都要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1957年,邱式邦因治蝗有功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他写到,“正是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丰富了我的科学研究工作,使我能够做出一点微小的成绩来。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使我体会到如果不接触实际,在研究工作中将一无所得。”
邱式邦从事害虫防治研究70余年,他把对祖国和事业最深沉的爱,化作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辨析,切实地实现。”这句自题是邱式邦学风作风的真实写照,为后人树立了治虫安邦的光辉榜样。
1991年,80岁的邱式邦在鞍山参加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木蠹蛾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