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农科教协作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成效显著

文章来源:管理员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10-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协作研究观摩交流会在云南召开

    

    2012年9月8-10日,全国农技中心与贵州大学在云南保山市联合召开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协作研究观摩交流会”,云南、广西、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江苏省(自治区)和协作研究基点县植保站、农业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以及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9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农技中心钟天润副主任主持,云南省农业厅汤克仁巡视员到会致辞,农业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院士代表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发言,种植业管理司周普国副司长总结讲话。会议代表观摩了施甸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现场和腾冲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交流了2012年开展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新药剂、新剂型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项目试验示范取得的进展。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自2009年起在我国南方稻区集中暴发流行,当年即在9省区发生200多万亩,造成稻谷损失7万多吨。2010年发生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各水稻产区,发生面积1800多万亩。今年该病害发生程度虽轻于前年,但重于上年,在华南、长江流域和西南稻区普遍发病,一般田块病株率5左右,局部严重发病田块病株率达到30-40,最重田病株率达到80以上,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2010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连续3年组织各发生区植保站与科研、教学、企业单位开展协作,在“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03031)”、“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新药剂、新剂型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201203022)”等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开展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规律、介体传毒特性、早期快速诊断、综合防治尤其是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示范,经过3年探索,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开发的病害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可用于灯下和田间白背飞虱,以及水稻、玉米等疑似感病植株的检测,在病害传播之前和发病初期做出诊断,为试验研究和大面积防治提供准确数据;二是初步探明了介体昆虫迁入传毒区和终年繁殖区、病毒终年循环区病害的传播规律,明确病害侵染传播的敏感期和防治的关键期为水稻秧田期至分蘖前期,为适时做好稻田的预防保护,有效控制为害奠定了基础;三是开发了以阻断、避害为主,以治虫防病为辅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措施,通过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或药剂拌种+带药移栽+本田初期防治带毒白背飞虱,常规发生年份每季可减少3-4次用药,有助于解决打保险药和盲目用药问题,使田间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不造成稻谷产量损失;四是筛选开发了治虫防病高效药剂及其使用技术,如毒氟磷、超敏蛋白等抗病毒剂、吡虫啉拌种剂和缓释颗粒剂、醚菊酯杀虫剂等田间应用技术,在示范和大面积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公益性行业专项的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初步应用,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联防联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今年,在白背飞虱迁入比常年提早近20天、前期虫量达历史最高等有利于病毒病大流行的严峻形势下,各稻区全面推进和落实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措施,发病率总体控制在3-5以下,发生区未造成稻谷严重减产。

    会议对进一步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协作研究作出了安排。各有关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整合病毒学、分子生物学、昆虫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攻关,细化并在理论上提升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二是探讨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防治指标,开发品种抗病资源,指导生产;三是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外,应同时开展水稻其他病毒病的研究,以应对当前多种病毒病同时发生的复杂状况,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四是坚持农科教协作研究机制,形成合力,提高凝聚力,产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