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透露出农业科技创新哪些信号?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近日,在河北省举行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并对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种子产业等三大问题给予解析和建议。
土地流转需防“农地非粮化”,加大规模化种粮技术研究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陈章良坦言,中国面临着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应对这些压力,除守住18亿亩土地红线外,“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显然是我国当前形势下一条很好的出路。”
据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谷物和大豆在1000亿斤以上,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都存在结构性缺口。陈章良认为,实行土地流转后,大片耕地由一个种粮大户统一经营,可以进行专业种植、管理、收割等,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会为推广新农业科技成果提供动力。
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警惕“农地非粮化”问题。陈章良解释,由于种粮食一亩地利润也就七八百元,扣除租金后所剩无几,远低于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利润,所以一些农民土地流转后不愿再种粮食,这样下去粮食产量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粮食安全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18亿亩土地红线也必须坚守。”他提醒,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在土地流转时应注意这一问题,对种植品种予以一定关注,确保粮食种植的面积和比例。 “其实只要注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成本,流转土地继续种粮食还是能赚钱的。”陈章良建议,土地流转后,如果把一家一户土地上的田埂去除整平,耕地面积会增加5-12,多的甚至会增加20,面积增加的同时自然会增加产量。“应对规模化种粮技术给予更多研究,包括套作间作等种植技术,例如可以通过在棉花地里套种绿豆、玉米地里套种大蒜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对于一些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种粮大户来说,规模效益提供了向农产品深加工延伸的条件,比如把稻谷碾成米并进行包装出售等,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来增加收入。”
通过组织化实现农业机械化,既提高专业性又能降低成本
机械配置的成本问题。这样不仅能使粮食生产向集约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还能大幅降低成本。”
转基因育种不需要讨论,必须在科研上赶上世界前沿水平
“对于我国农业来说,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外,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靠提高单产。从技术层面来说,单产提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优良品种。”陈章良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种子产业仍然较差,严重缺乏优质玉米、水稻、棉花等良种。
没有种子意味着什么?陈章良说:“现在我国种业市场来自国外品种占比很高。注意看一袋袋蔬菜种子就会发现,很多来自法国、以色列等国家,一克要二百多元,价格堪比黄金。像杂交玉米、水稻等,农民不能自己留种子,必须每年买种子,一旦出现供给不足,那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他说,必须注意种业安全,将种子管到自己手上,尽快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
作为育种的一个重要部分,转基因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引起激烈争论。他解释说,杂交育种是两个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一遍一遍去试种筛选。转基因育种则是分子级的育种,要打开细胞,从细胞中提取DNA链条,把DNA链条中的基因去掉哪一端或者加上哪一端,使它的品种产生优良性状。“这是两种不同的育种方式。”
对于转基因育种,陈章良有着自己的忧虑:“这场争论短时间内不会有定论,会延续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关于能不能推广的问题可以等待时间检验,但研不研发的问题根本不用讨论,甚至是时不我待,转基因技术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这方面不能落后,我们必须在科学研究上努力赶上世界前沿。否则一旦有一天放开转基因,中国的玉米、大豆等几乎所有种子都将迅速被外国控制,粮食安全难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