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工商资本“入侵”三农:喜,还是忧?

文章来源:管理员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6-01

http://www.caas.net.cn/nykjxx/nycj/256478.shtml

 

  基本的政策导向是,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和农民签合同。”“避免单打一,一定要互动合作。”“最该避免的是控制农村、控制农民、控制农业。”“农民自己能干的事儿工商企业别干。”

  5月17日,在2015第四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当被主持人问及“在工商资本进入‘三农’的过程中,最应该避免的一件事儿是什么”时,北京农品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学功、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研究院副院长邹力行、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张兴旺分别如是回答。

  近年来,随着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到来,农业成为各路人马追逐的洼地,工商资本也高调抢滩农业。其间,很多人也在衡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又如何界定?

  对此,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划定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和禁止什么的政策界限。

  工商资本入农劲头十足

  事实上,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是新鲜事。之前,工商资本主要进入的是产后环节,而如今,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从种到收的种植业中。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某公司以临翔区大力发展咖啡产业为契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租赁农户的土地形成咖啡产业基地。据悉,2011年末,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6384亩,占全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7;至2013年6月,流转总面积达31560亩,占全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3.3,与2011年末相比,流转面积增505.5,其中租赁反包面积26646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4.4。

  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约为10。“这样的流转速度、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是最高的,这就说明我们农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在自动地发展、发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释道。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到2015年4月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意见》。韩俊表示,基本的一个政策导向是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们农地改革的一个目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规模经营就跟跨界工商资本怎么进入农业有关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是什么?经营方式是什么?

  土地承包和农民还有多大关系

  其实,在《意见》下发之前,工商资本承包土地也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担忧。“我们最担心的是工商资本与行政力量二者的结合,毕竟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我们既要考虑规模效应,也要考虑农民生计的维持。”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

  陈晓华的担心不无道理。早在这之前,广东省的一个村子向四个蔬菜批发公司出租了4片土地,当时每平方米每月的租金是11元,这些蔬菜批发公司每年要向该村缴纳2000多万元的租金。在利益驱动下,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组织实施农地流转活动,而且代表农民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代替农民管理土地流转收益。

  “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搞农业产业化,跟农民没有切实的利益关系、股权关系,那就是在耍流氓。”何学功一语中的。

  韩俊指出,这其中要强调“两个防止”。一是防止强制农民流转,防止片面追求大规模,特别是超大规模。“现在到地方调研,一去就让你看个5000亩的、1万亩的农场,而到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很难看到上万亩的农场。大规模的农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二是要防止和纠正土地流转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其实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一定管制,即使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这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韩俊说。

  韩俊以匈牙利为例解释道,匈牙利加入欧盟以后,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整个欧盟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制订了适合自己国家的一部农地流转法。

  目前,我国对土地流转的管制和管理,跟欧盟一些国家相比还要弱,“我们现在正在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这些政策性文件的规定,将来有一些会在修改的土地承包法当中得到反映。”韩俊说。

  “如果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就要和农民成为真正的利益连接体,而不是坑害农民。”张兴旺说。

  工商资本入农须有新理念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管进入哪个产品、环节,要想进入农业,还须下相当大的功夫。

  现在中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核心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一个新的农业产业链。目前产业链最大的问题就是,二、三产业和农民之间基本是两张皮的关系,没有长期的合同、没有忠诚和信任。韩俊说,“比如乳制品企业和养奶牛的农民就是类似这样的关系,没有真正建立一种协作的供应链。”

  新农人也好,工商企业也好,在做农业过程中“两头缺”。何学功指出,“前面缺田头,后面缺门口”。

  “冷链运输有一个前提,农产品采摘下来一定要做冷,中心温度降到多少。没有的话怎么能行?”他以菠菜为例说,如果在30摄氏度中放上24小时,维生素C含量就会在24小时里下降80。这么来看,菠菜从云南运到北京,那就不是原来的菠菜了。可是消费者不懂,摸着冰凉,就认为“行,冷链送到家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张兴旺指出,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起步比较晚,而且基础非常薄弱,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要发展农业大数据,必须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为此提供支撑。

  事实上,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张兴旺建议,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过程中,有的去寻求农业领域的市场洼地、价值高地,有的也应该参与到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当中来,这应该是一块价值可期的处女地。

  工商资本怎么来参与或者来支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发性金融是促进土地制度建设的一个战略力量。”邹力行说。

  而农业要由传统走向现代,要从产品走向产业,要从生产走向市场,需要一些新的理念,尤其是需要现代的产业链、价值链。这些现代的产业组织方式和经营观念,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

  “在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这个领域,工商资本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张兴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