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新药开发迫在眉睫

文章来源:管理员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5-03

http://www.caas.net.cn/nykjxx/nyxw/270065.shtml

 

  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我国各省区的小麦也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关键的时机。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报告中用“田间带菌率高”“品种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气多”三个关键词预测2016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也一直是我国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它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麦粒中DON含量超过1mg/kg不能食用。

  目前,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近些年,随着国内耕作制度的变更,稻麦、玉麦连年连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步扩大,这些均为田间菌源的生存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加。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选育出了扬麦、宁麦、镇麦等一批较为抗病的品种,但总体而言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

  虽说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据了解,目前我国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制剂产品共计211个,涉及活性成分21种,其中,又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福美双这四种成分的单剂及复配制剂最多,占全部登记数量的86.26。

  产品依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及三唑类,尤以多菌灵的登记数量最多。作为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长时间单一或重复使用多菌灵,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抗性产生的现实,让本就稀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因此,寻求和开发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选择是戊唑醇与咪鲜胺的混剂以及氰烯菌酯的相关混剂产品。与防治其他病害的药剂相比,专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依旧显得不足。

  跨国公司有没有好的产品呢?在我国已登记的211个农药产品中,只有安道麦一家跨国公司登记了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混剂,而以先正达为首的Top6公司却集体隐身,未登记任何一款专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处于田试阶段的282个产品中,我们发现了跨国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18.2戊唑醇+9.1肟菌酯悬浮剂,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悬浮剂,以及先正达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因此,从整体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开始逐渐增多,但品种相对较少,效果仍需检验。农药企业应加快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