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名鼎鼎的赤霉病一样,因其难以医治、损害严重,茎基腐病同样有着小麦“癌症”之称,现在,这一病害终于有了“特效药”。
5月22日,小麦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观摩与交流培训会在位于我省新乡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日前,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推出的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经过大田试验检验,其研制的专用药剂防效超过90%,真正意义上打破了茎基腐病“能防不能治”的被动局面。
高效对症 保护小麦稳产丰产
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一种新发、突发的植物疫情,一旦染上,会导致小麦分蘖减少,植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质量降低,并易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可达2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达到60%以上。
数据显示,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不断扩散蔓延,近5年年均发生面积已经突破1亿亩,而由于缺乏有效地防治手段,每年因此造成的产量损失超过35亿公斤,严重影响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
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和实施了重大科技任务“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在对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分布区域、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优势种类等进行了全方位探究后,成功筛选出一批小麦抗病品种,并推出了高效杀菌剂等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两种一晚一喷”(即抗病良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返青期喷药)的综合防控技术后,对茎基腐病的防效超过90%。
而在此之前,针对小麦茎基腐病,仅有农业农村部在去年推出的应急防治推荐用药名单,其防效并不理想。中国农科院的这一新技术使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从“有药能用”过渡到“高效对症”时代。
“我们通过科学施肥、选种、包衣等方式提高了植物的免疫能力,再通过高效药剂、施药器械进行治疗,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有病无灾、小麦稳产丰产。”此项科技任务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说道。
有效防治 及时诊断是关键
虽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高效药剂已在田间示范中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但要实现全国范围内茎基腐病地有效防治,还有赖于进一步地技术推广。
“茎基腐病的初次侵染发生在苗期,但只能从茎基部观察发现,实际种植中到灌浆后期才会看到明显症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昊说,即使现在有了对症的“特效药”,也需要在返青拔节时施用,而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对基腐病认知还存在不足,且该病的特征与纹枯病、根腐病等表现类似,极易造成误判,从而错误应对。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才是有效防治挽损的关键,而这也是举办此次培训交流会的原因。
当天的交流培训会中,不仅有来自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负责人和专家,还有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多个省份的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代表。
中国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举办交流培训会,便是希望以此提高农技人员对病害的认识,熟悉防控技术,在基层的实际推广中,增强种粮群众的防护意识,保障茎基腐病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治疗。
据悉,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目前还正着手研制关于茎基腐病的智能化预报器,未来可集成到现有的智慧农田设备当中,用科技手段实现精确预测预报。
新闻链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31473840164962304046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