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新京报]从夏粮丰收看大国粮仓③虫口夺粮 每年“赚”回三亿亩隐形耕地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7-16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导致的粮食损失约占全部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是全球农作物遭受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发生面积大约65亿亩次。常年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达160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

尽管病虫草鼠等农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但近些年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却越来越少,这得益于我国领先世界的植保体系以及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介绍,通过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我国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为两千亿斤左右,接近全部粮食产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植保工作在粮食方面的贡献,相当于让我们拥有了三亿亩的隐形耕地。

虫害防治:粮食的重大威胁该如何应对

在生活中,植保工作通常被简称为病虫害防治,但事实上,植保工作中防治的有害生物类型很多,包括病、虫、草、鼠等对农作物造成的侵害。

陆宴辉介绍,“植保就是对这些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警和防治。因此,植保工作者也常被称为植物医生。”

有害生物的威胁,贯穿着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从播种到生长,从管理到收获,从储存到运输,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有害生物的危害和侵扰,“有害生物除了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之外,也会导致农产品质量的下降。”陆宴辉说,“比如有些农产品受危害后,容易腐烂、变质,甚至产生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作物遭受有害生物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多年来的连续丰收中,我国的植保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就开始建设一整套完善的植保体系,数十年中从无到有,到今天,中国的植保体系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陆宴辉介绍,经历七十多年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各个省、市、县,涵盖科研、推广、服务等领域的植保体系。

陆宴辉介绍,“在我国,常年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达到1600多种,其中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100多种。如果不进行防治,粮食作物损失将在15%以上,棉花损失将在20%-25%,果蔬损失将在25%以上。植保工作,就是虫口夺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植保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植保体系:中国植保能力领先世界

我国的植保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个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科研教学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科研教学体系主要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成,比如中国农科院及各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及各地农业院校,其主要功能是推进植保学科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围绕农业生产中重大需求开展植保科技攻关,创新有害生物防控理论、技术、产品等,是植保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源头。” 陆宴辉说,“当然,近年来企业的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在植保技术、产品、装备创制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科研教学体系并行的,是技术推广体系,陆宴辉说,“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完整植保技术推广体系。这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植保体系,在全国,大约有两万名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很多乡镇还配备农民技术员。这个体系非常重要,把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接受和应用的实用技术,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也就是说,技术推广体系使植保技术从最初的研发,到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基本是畅通的。”

在我国,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植保群体,即社会化服务组织。陆宴辉介绍,“社会化服务组织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包括植保公司、专业化防治组织、合作社等,他们为农户提供植保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比如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大部分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来主导和实施。2021年,全国大约有10万架植保无人机,喷药防治10亿亩次左右。因此,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植保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从农业防治到绿色防控

数十年中,这个庞大和周密的植保体系,也经历了多次技术的革新与升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化学工业体系尚未发展起来,农业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陆宴辉介绍,“农业防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善农田环境等方法,减少或避免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这一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东亚飞蝗的治理。”

陆宴辉表示,“蝗虫喜欢滩涂荒地等生境。通过农田建设,把滩涂地建设成农田、鱼塘等,让蝗虫失去了生存繁殖的温床,从而有效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蝗灾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化学防治成了主要的防控措施。陆宴辉说,“就好像人最初使用抗生素时,效果非常明显一样,化学农药也是如此。这使大家有了化学农药万能的错觉,进而大量单一地使用化学农药。但实际上,时间长了以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害生物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等。”

到七十年代,化学农药不科学使用的副作用大量显现,这引起了当时社会普遍的重视,陆宴辉说,“1975年的全国植保会议上,确定了植保工作方针,就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所谓的综合防治,就是协调使用多种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这个阶段,我国在稻飞虱、小麦条锈病、棉铃虫等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都是在综合防治理念指导下实现的。”

进入新世纪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普及,植保领域也再一次得到了发展。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绿色植保概念,植保发展也进入了绿色防控阶段。陆宴辉介绍,“随后,一些高毒农药被陆续禁用,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被广泛应用,既实现了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又保障了农作物安全绿色生产。到2021年,我国化学农药的使用,已经连续五年实现了负增长。”

虫口夺粮:每年挽回三亿亩隐形耕地

时至今日,粮食大面积绝产,或者如古代蝗灾那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发生了,背后正是这一整套植保体系在发挥作用。

陆宴辉介绍,植保就是在虫口夺粮,成绩如何呢?“发达的植保体系和不断进步的植保理念、技术,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粮食为例,每年通过有效防控,我国挽回的粮食损失在两千亿斤左右,接近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这相当于通过植保我们拥有了三亿亩的隐形耕地。”

植保还有效保障了植物生物安全,陆宴辉说,“当前,全球贸易发达、人员交流频繁,这也有助于造成有害生物的流动和转移。外来生物到了新环境中,由于缺乏自然天敌等因素,一旦它们定殖下来,就很可能造成种群剧增的现象,从而形成严重危害。典型的如草地贪夜蛾防治,这是我国农业生物安全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草地贪夜蛾在2019年初入侵后,扩散非常快,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安全生产。但通过全国植保体系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对普通人来说,植保其实并不遥远,因为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相关,简单来说,农作物生产中农药用少了,农产品上农药残留自然也就少了;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到位了,农作物受害程度就轻,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自然就少了。陆宴辉介绍,“植保工作的完善,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十多年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但近些年,农产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这和植保行业中减施化学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是直接相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植保经验,还在为世界贡献着力量,陆宴辉介绍,“比如我们的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充分肯定,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这意味着,我们为世界提供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作物安全生产的中国方案。”

未来发展:对手不断进化,斗争永不停息

 在农业生产中,和有害生物的斗争是永恒的话题,人类在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植保技术,有害生物也在不断适应且进化出相应的应对能力。

“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1600多种有害生物,在田间不停演替和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和研究,阐明新的发生规律与灾变机制,创制新的防控理论和对策。”陆宴辉说。

在今天,随着粮食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植保工作也在不断加强。陆宴辉说,“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开启了依法植保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则把植物疫情防控纳入其中,使植保工作上升到了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地位。”

在未来,陆宴辉认为,植保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是植保理论对策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农业生产中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其次,植保技术产品需要创新,包括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产品。植保和人类医学一样,最好的方式是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防患于未然。技术产品的创新方向是更加绿色安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另外,植保技术模式也需要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小农户和新型的集约化生产者,对实用技术的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区域也需要不同的防控模式,比如平原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等,都需要更科学更精准的技术体系,为农业绿色安全生产、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植保科技服务。”


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5778866414079.html?shareuser=15638569441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