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2012年在河南焦作首先发现,目前在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黄淮海冬麦区、内蒙河套春麦区呈现持续扩散态势,严重威胁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5月22日,小麦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观摩交流活动在河南新乡举行,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探索研究的“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取得实质进展。
“这个就是我们的现在说的小麦茎基腐病,它的典型的症状就是,相对于健康的绿色麦子,病株整株枯黄,它的茎部我们看到拔出来已经没有根了,是典型的褐色,我们叫酱油杆的这么一个症状,这样它导致水分和养分不能运输,造成了最后灌浆不足,我们可以摸它的籽粒,现在基本上都是瘪的,这样对产量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昊介绍说,目前,小麦茎基腐病在全国经过调查,年均发病面积在1亿亩左右,它造成的损失高达35亿公斤。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容易造成小麦白穗和提前枯死,不仅影响小麦稳产丰收,也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我国 13个省295个地点进行连续6年的调查研究,基本查清了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分布和影响元素,并总结了“冬麦区旱地发病重于水田,春麦区连作发病重于倒茬”的规律。记者了解到,由于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一体化防控措施中,探索了一套“中医全科疗法”。
“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模仿我们人的中医的理念,就是“上控下除 内调外疗”的那么一种理念,来发展一些技术,来控制病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告诉记者,“根据我们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两种 一晚 一喷”的技术模式,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的抗病的良种,那么播种的时候掺入高效的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或者包衣,适期晚播,在小麦返青期,利用高效的杀菌剂,对靶喷雾,对准小麦的茎基部进行喷雾。我们利用这套组合技术,进行生产实践,通过试验示范,防效高的可以达到90%以上。”
在“两种一晚一喷”的防控技术模式种,“良种”的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鉴定圃区域,来自全国各地小麦产区的1000多个主栽品种,被科研人员箍成一撮撮,用于小麦茎基腐病抗病性鉴定筛选。筛选出来的品种既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也可作为抗原进行配置新的杂交组合,培育小麦抗病品种。
“我们鉴定圃主要是做的是小麦抗茎基腐病的鉴定,目前我们鉴定圃里头,大概鉴定1051份,来自于我们国家重要的麦区,包括我们的黄淮海、长江流域,包括我们的北部冬麦区,甚至还有西北春麦区的品种,已筛选出了25个具有一定中等抗性的品种,主要是抗小麦茎基腐病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太国向记者介绍,“看这一撮,一看我们这个品种就是干的,我们看籽粒也特别干瘪,茎秆已经发白,白穗也已经形成,产量至少影响了百分之30以上。你看我们旁边这个品种现在还是青枝绿叶,而且它发病率也是比较低的。”
除了良种外,科研人员发现,在小麦返青期进行有效的喷洒化学或生物杀菌剂,也是小麦茎基腐病防治的重要措施。通过不用药物的喷防比对,科研人员筛选出氰烯菌酯等杀菌剂,用于小麦返青期喷防,能够有效控制茎基腐病的发生率。
“同时我们还研发了新型的施药器械,能够让药剂更多的沉积到小麦的茎基部,更好地对靶施药,药效能够提高更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昊告诉记者通过这一套组合措施,现在能够把防效提高到90%以上。
据了解,在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下,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规律不清、测报不准等问题。下一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将重点围绕土壤深翻、营养调控等技术模式进行探索,同时攻克病害实时精准预测预报技术。
“我们这台设备就是专门针对小麦上的流行性病害,包括茎基腐病在内来进行测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向记者介绍,“它根据田间的菌量,田间的气候条件,大气的温湿度条件,采取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而且这个技术有自学习的功能,然后通过它内部的预测模型的运行模拟,然后来预测某个区域是高风险中风险或者低风险。那么我们相应的生产部门针对我们的预测结果,就相应的提前做好防控的准备。”
新闻链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79344152946008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