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

植保所担任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组长单位

文章来源:麦类真菌病害研究组      作者:周益林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8-12-17

2018年12月10-1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宁波大学共同主办的“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成功召开。中国工程院陈剑平院士,康振生院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邵华莎副处长,种植业管理司王建强调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魏启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文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等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组长陈万权研究员主持。

来自全国66个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近200名代表会聚甬城,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与麦类病害防控”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对策研讨。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世和研究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驻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喻大昭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王源超教授、周明国教授,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杨文香教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怀谷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冯洁研究员、周焕斌研究员等,分别做了题为“麦类病毒病研究进展”、“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与病菌毒性变异研究进展”、“我国小麦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小麦抗病育种进展”、“小麦白粉菌生物学及其与品种互作和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作物胞外免疫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小麦赤霉菌毒素合成调控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我国小麦叶锈病病原菌研究”、“小麦纹枯病防控研究进展”、“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及其与小麦茎基腐病和玉米穗腐病的关联性”、“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抗病领域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周雪平所长介绍了组织申报农业大科学计划的有关情况。陈万权组长汇报了“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更名为“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会议还对成立“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编制“农业大科学计划”申报书等有关事宜进行了讨论。

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在原有“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之基础上拓展协作对象、协作内容和协作单位,由全国40多个有关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组成“三位一体”的协作队伍,协作组组长单位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商请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种植业管理司进行双重领导和业务指导,协作组实行开放式运行、AA制管理。主要任务是:(1)协作开展小麦锈病(条、叶、秆)、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麦类赤霉病、病毒病、大麦叶斑病等重大病害越冬、越夏和春季发生情况调查,为病害流行预测和应急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协作开展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产毒类型、株系等)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变异长期系统监测,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组织召开协作组年度总结交流会,交流研究进展,研讨防控对策;(4)组织开展麦类作物重大植保问题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会议认为,“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自上世纪70年代正式成立以来,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无论有没有项目经费支持,都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协作活动,在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称得上是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会议要求,“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要传承“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的优良传统,聚焦“三个面向”,突出协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为麦类作物主要病害的持续有效防控、保障麦类作物安全生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主题鲜明,气氛和谐,讨论热烈。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