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草地贪夜蛾蔓延危害的紧急情况,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迅速组织科研人员,奔赴云南省害虫发生区,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敌昆虫防控草地贪夜蛾的田间和室内试验,调查采集我国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种类并评估防治潜能。
在云南安宁、寻甸、墨黑、勐海等地开展的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表明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显著防治作用。试验证明,蠋蝽和益蝽均可主动搜寻草地贪夜蛾,蠋蝽、益蝽在9分钟内即能发现并锁定害虫,在距离1cm时迅速发起攻击,将口针刺入草地贪夜蛾体内,吮吸草地贪夜蛾体液,并分泌麻醉剂导致猎物麻痹,最终草地贪夜蛾因体液营养丧失、体内组织器官损坏而死亡。室内测定表明,每头蠋蝽成虫一天内可取食约25-30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2-3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每头益蝽成虫一天内可取食28-41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3-5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部分研究结果于6月4日在线发表在《植物保护》上。(网络首发: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82.S.20190603.1818.001.html)
在云南保山、德宏、楚雄、曲靖、红河、文山、玉溪、大理、临沧、西双版纳、普洱、昆明开展的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得到了云南农科院资环所的协助,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昆虫茧蜂、姬蜂各一种,目前正开展后续生物学观察和扩繁技术探索。
本次释放应用的蠋蝽、益蝽均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近年开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属半翅目蝽科,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十多年来,植保所在深入研究天敌昆虫生物学、发育生理学、营养学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饲料技术实现其工厂化生产,利用生物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宏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学测序等手段,不断优化改进人工饲料配方,优化了以甾醇调控、外源动物蛋白、诱食因子等为主成分的配方,探索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人工饲料-天然猎物”的蠋蝽扩繁技术,在河北廊坊建立中试生产线,在贵州遵义转化成果,联合建立年了扩繁1000万头蠋蝽的生产车间,大量生产蠋蝽成虫、若虫产品。
十多年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安徽、贵州、新疆等地开展的应用试验表明,蠋蝽对多种农林害虫例如棉铃虫、黏虫、斜纹夜蛾、马铃薯甲虫、美国白蛾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室内试验表明,蠋蝽能捕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半翅目害虫等,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植保所在我国露地蔬菜、设施蔬菜、鲜食玉米、马铃薯、烟草主产区已多次举办蠋蝽应用技术示范现场会,在示范区内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利用天敌昆虫开展“以虫治虫”是害虫生物防治的核心措施,是我国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手段,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可持续、无残留等优点。针对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发生、扩散和危害的防治需求,植保所迅速提升蠋蝽等天敌昆虫生产和保障能力,在优化蠋蝽、益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多种天敌产品取食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试验,在云南等地持续进行寄生性天敌资源搜集和评价,为“以虫治虫”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除标注者外照片均由天敌昆虫研究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