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

【守初心 担使命】守初心,三十三年如一日 护草原,剿灭蝗虫卫家园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8-23

张泽华,中共党员,国家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草地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张泽华带领团队扎根草原,专注草原蝗虫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并荣获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个人,北京市少数民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少年励志,以治蝗为己任

蝗灾,又被人形象地称为“无烟的火灾”。曾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碧野蓝天,牧羊成群;但惨遭蝗虫肆虐侵袭后,便绿颜不再。蝗灾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牧草损失和生态破坏,加剧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还会经常性迁入农田危害,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蝗灾所导致的危害,对从小生长在大草原的张泽华来说,感受似乎要更为深切。也正是这样,他从小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为牧民“防灾治蝗”。沉浸于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不知不觉中,张泽华从1987年在中国农科院从事蝗灾治理研究工作以来,至今已在这条路上坚持了整整33年。在这33年里,他始终谨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团队成员一同奔赴险山峻峰,攻关克难,成为我国草原蝗虫治理的中坚力量。

  

勇于担当,开辟治蝗主战场

内蒙古是我国的北大门,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该地区草原蝗虫肆虐危害,给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87年,张泽华刚参加工作,就主动向单位申请,赴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地区开展监测和防治工作。然而在当时,监测设备极端落后、交通设施极为不便,张泽华和同伴基本是靠着两条腿开展工作,每天步行十几公里是常态,偶尔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搭上马车赶赴目的地。这个时候开始,建立野外固定观测站的想法在他的心里开始萌芽。时间来到了2003年7月18-21日,内蒙古亚洲小车蝗暴发,草场顷刻间被夷为平地,“蝗虫雨”席卷整个城市上空,引发居民的极大恐慌。面对这场多年未遇的重大自然灾害,张泽华开始认真思索,本地的蝗虫刚进入5龄或刚羽化,那么这些蝗虫究竟从哪儿来?周边地区哪儿有可能是虫源地?带着这些问题,他一连20多天足不出户,查阅文献资料,翻阅亚洲小车蝗详细的分布区域和生活史,这时一个大胆的推测在他脑海里浮现,这些蝗虫很有可能来自境外。张泽华及时向时任主管部门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报告了这一想法,并提出了在最有可能的迁飞通道上(锡林浩特)建立野外观测站的建议。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在财政部、农业部等支持下,张泽华起草的建立野外观测站的建议得到批复。2008年,我国首个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第一期如期建成,2019年,第二期即将交付使用。现如今,该实验站成为我国草原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示范与集成的主战场,对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与生存质量、保护北方生态屏障、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开拓进取,创建治蝗新体系

在草原蝗虫灾害防控研究过程中,张泽华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草原蝗虫灾害主要发生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草原上,发生面积大,防治困难,既涉及经济损失,又涉及生态保护;既涉及局部发生,又涉及扩散危害;既涉及国内蝗区监测,又涉及国际境外迁入防控;既需要应急防控,又需要持续治理。虽然化学农药防控可快速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经济损失,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导致污染环境,抗药性产生,大量杀伤天敌,尤其用在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上。

面对千疮百孔的草原,要快速消灭蝗虫灾害,除了化学农药以外别无选择,但为了保护这片没有污染的草原,如何更快更好的持续控制其危害?这对张泽华和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场攻坚战。“生态系统相对来说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则会非常艰难,单一的方式已经行不通。”张泽华坦言。正当他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泽华参与到了从英国国际生防所引进绿僵菌防治蝗虫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让蝗虫患上一种传染病,从一个个体传染到另一个个体,从一个种群传染到另一个种群,从一个区域传染到另一个区域,目标就是可持续防控。这项工作让张泽华及其团队非常欣喜,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菌株,张泽华带领团队,走高原、访农田、探森林,3年多时间收集了近4000株真菌菌株。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收集回来的菌株大多毒力不高,专一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2001-2010年期间,张泽华和他的团队通过无数次的摸索,终于筛选了一套高效真菌制剂的培育方法,制定了1项国际标准和5项国家标准,登记了我国首个真菌制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蝗虫种类,不同危害级别,张泽华和他的团队历经10多年,终于建立了真菌制剂为主的草原蝗灾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攻克了化学防治污染严重的难题。目前,该技术体系在我国草原蝗灾防控中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并且还延伸至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老挝等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在30多年的工作中,张泽华始终在做一件事,而且做好了这件事——保护草原。乐趣是万事之源,科学研究更需要乐趣,这么多年一直让他坚持研究下去的便是这种乐趣,张泽华这样说道:“当你的研究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便是一种乐趣。当你为某一件事情去努力工作时,尽管过程非常枯燥,但取得成果时则是令人非常兴奋的。我们研究的最大动力,就是能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与大草原打交道,不难想象,张泽华和其团队的研究很实际也很接地气。他们翻越过高山峻峰,穿过无垠的草原,也留下过深深的足迹。有时候,他们会为了做实验,跋山涉水跑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比较高,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无法想象的困难。尽管环境艰苦,但通过和当地一些技术人员的交流和相处,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牧民们的需求,而这也让张泽华和团队成员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觉得我们有责任帮他们解决好问题,只有给牧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我们才能睡得着,吃得香。”这是张泽华经常告诫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话。目前,草原蝗虫在全国草原省区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重大迁飞类蝗虫经常迁入我国危害,草原蝗虫的有效治理需要一代又一代治蝗人的共同努力,张泽华和他的团队将继续致力于草原生态保护,还牧民一片蓝天碧野,让牛羊有草吃,让百姓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