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类型及等级 | 主要完成人员 | 获奖年份 | 
| 1 | 蝗虫综合防治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邱式邦、李光博等 | 1978 | 
| 2 | 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农作物病虫测报研究室 | 1978 | 
| 3 | 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棉花枯萎病防治研究组 | 1978 | 
| 4 | 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陈善铭、汪可宁等 | 1978 | 
| 5 | 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小麦吸浆虫研究组 | 1978 | 
| 6 | 农药六六六制造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原华北农科所理化系农药室 | 1978 | 
| 7 | 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农林牧业上的应用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组 | 1978 | 
| 8 | 农药混合粉剂的研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王君奎、王智增等 | 1978 | 
| 9 | 滴滴涕固体乳粉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农药研究室 | 1978 | 
| 10 | 乙基对硫磷及甲基对硫磷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农药研究室 | 1978 | 
| 11 | 5406抗生菌肥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尹莘耘、林德忻等 | 1978 | 
| 12 | 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李光博、王恒祥等 | 1982 | 
| 13 | 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马存、石磊岩等 | 1985 | 
| 14 | 我国西半部地区黏虫常发世代虫源及预测预报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李光博、王恒祥等 | 1985 | 
| 15 | 玉米螟人工大量饲养、抗螟性鉴定及高效治螟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周大荣、王玉英等 | 1985 | 
| 16 |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陈善铭、汪可宁等 | 1987 | 
| 17 | 熏灭净(硫酰氟)的研究生产及在农村、外贸、文史档案、轻纺、城建等方面大规模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陈仲梅、徐国淦等 | 1987 | 
| 18 | 利用磷肥副产品研制的新型杀菌剂氟硅脲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屠予钦、魏岑等 | 1987 | 
| 19 | 控制棉花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对策及关键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齐兆生,曹赤阳等 | 1988 | 
| 20 | 应用芜菁夜峨线虫防治小木蠢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杨怀文、张刚应等 | 1991 | 
| 21 | 赤眼蜂的应用研究、工厂化生产及大面积防治示范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原生物防治研究所 | 1995 | 
| 22 |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原生物防治研究所 | 1995 | 
| 23 | 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配套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王武刚、戴小枫等 | 1996 | 
| 24 | 小麦红吸浆虫种群动态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倪汉祥、丁红建等 | 1998 | 
| 25 |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吴立人、王凤乐等 | 1999 | 
| 26 | 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吴孔明、郭予元等 | 2007 | 
| 27 | 防治重大抗性害虫多分子靶标杀虫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冯平章、芮昌辉等 | 2008 | 
| 28 | 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吴孔明、郭予元等 | 2010 | 
| 29 | 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陈万权、康振生等 | 2012 | 
| 30 | 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控制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万方浩、张润志等 | 2013 | 
| 31 | 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郑永权、张宏军等 | 2016 | 
| 32 |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 |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 郭予元、吴孔明、陈万权等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