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理论中心组学习稿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生产问题,创新农业昆虫研究

文章来源:农虫室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7-16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发了关于学习棉花所创新驱动发展典型经验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及时将通知转发给研究室的全体科技人员,通过学习,大家被棉花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所鼓舞和感染。学习棉花所近60年成功探索的实践经验,与学习我所老一辈农业昆虫人在我所农业昆虫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克科技难关,控制重大害虫,服务农业农民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要求,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实处。下面结合农业昆虫研究室和我自己的研究工作,谈一下感想和体会。

 

(一)   秉承老一辈农虫人以解决重大农业生产问题为己任的宗旨,服务农业重大需求

上世纪50年代植保所成立之初,邱世邦院士带领我所科技人员,风餐露宿,深入沼泽荒滩,研究蝗虫的发生规律,提出了改治并举的防治策略,有效的控制的肆虐我国几千年的蝗灾;我所棉花害虫研究奠基人齐兆生老先生50年代起带领科技人员长期扎根七里营,与农民同甘苦,解决了棉蚜的防治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棉花产量。

上世纪60年代,李光博院士带领全国从事粘虫研究的科技人员,率先在国际上采用标放回收技术,明确了粘虫的迁飞规律和迁飞路线,提出了异地预报技术,为控制粘虫的猖獗为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大地上疯狂了几千年的粘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的暴发几乎摧毁了我国的棉花产业,郭予元院士深入田间,带领科技人员攻克难关,解决了棉铃虫防治的关键技术,有效的控制了棉铃虫。

新一辈农虫人传承了老一辈农虫人的光荣传统,以吴孔明院士为代表农业昆虫工作者,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问题为己任,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在棉铃虫的迁飞规律,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后盲蝽蟓暴发成灾机理、草地螟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以及雷达监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新成就。农业昆虫研究室获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013年度先进集体。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变革,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害虫,一些长期被控制的害虫再次肆虐暴发,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昆虫研究要以解决重大农业生产问题为己任,围绕害虫灾变规律深入研究,开发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害虫为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   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争创一流学科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由小农户为主向规模化转变、耕作方式向部分机械化生产向全程机械化生产转变、作物种类多样化向单一化转变过程中,农业昆虫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在这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形势下,研究农业昆虫的生态适应性和群落演化,提出控害技术,能够产生一些原创性成果,这也是我们研究室的粮食作物害虫和经济作物害虫创新团队正在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队,我们要和国内研究力量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协同攻关,解决新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出现的植保问题,成为我国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国内领头羊。同时,利用我所的中美生物防治合作实验室、MOA-CABI作物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同行密切合作,将我国的实用植保技术向第三世界转移,与此同时,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扩大我所农业昆虫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创一流学科。

在学习棉花所创新驱动发展典型经验的过程中,农业昆虫研究室科研人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作为从事农业科研人员:

首先要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指导,瞄准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协同攻关创新。

第二,要有超前思维,要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科技的制高点。

第三,还要有潜心钻研的科研精神,要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才能将科研难题变成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

只有坚持以上几点,我们才能有可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和技术难题,才能真正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