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理论中心组学习稿

秉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再创生物入侵新篇章,为植保所事业增重彩

文章来源:生物入侵室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7-16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物入侵研究室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棉花所创新驱动发展典型经验”,感触很深。不过,也正如张步江书记多次提到,我们植保所作为具有近60年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一个国家级科研强所,作为中国植物保护行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其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发扬着“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植保所的先贤们为我们铸就了鲜活的精神力量,而目前我们面临要把植保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研强所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生物入侵研究室的同志们都觉得,所党委提出的“传承植保所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研究所”的学习和讨论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因为总结和提升我们所先辈们一直具备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传统,可为我们年轻一辈的科技工作者们树立“榜样”和“标杆”,指明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带给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生物入侵研究室经历了前后4代人的共同努力,从起初的4~5人发展到了今天的11人,虽然生物入侵研究室还很年轻、人数少,但我们正是在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下茁壮成长。总结下来,我们研究室秉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先辈们心系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扶助后辈成长的传帮带精神

我们研究室第一代创业者邱式邦老先生,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尽管先生已驾鹤仙逝,但先生“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一直感召着我们。先生身在国外,却心纠祖国的蝗灾泛滥,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义无反顾,肩负箱满箱的资料,历经辗转回到祖国。先生60载科研征程,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急国家植保事业之所急,想国家植保事业之所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记得,先生90高龄,仍执守岗位,时刻规范后辈学子的行为,时刻圈点后辈学子的思想。我至今记得,1998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从我论文的修改到研究的选题到做人和做事,先生旁征博引,整整给我讲了3个多小时,都忘记过了吃中饭的时间。时间已过去15年,先生的淳淳教导却历历在目、时刻萦绕在我耳边。

我们研究室的第二代传承者,少先生-万方浩研究员。1995年夏天,万先生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老师的挽留,带着从国外项目积攒下来的15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开始了中国生物防治事业的传承和中国生物入侵事业的起锚。20年如一日,万先生以研究室为家,把全部精力都扑在科研事业和学生的培养上。万先生率先垂范,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事无巨细地指导学生们的成长,从科研设计、执行完成到结果展示的幻灯演讲,让后辈们不仅感受到科学的严谨之美,也感受到了科学的文艺之美。

2、  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勇于担当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之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拓展,我国生物领域又面临着有一大重要战役——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开始严重威胁和危害着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甚至是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而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影响尤甚。我们研究室的万老师,想国家之所急,毅然带领研究室团队和学生们,开始在中国率先打响了抵御生物入侵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时,万老师高屋建瓴,通过顶层设计和组织策划,组建了一支从事生物入侵领域的跨专业、跨单位的国家级团队,推动了我国生物入侵研究的迅速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10余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创新,我们研究室在万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我国独具特色和初具规模的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构筑了生物入侵的“预警、监控、阻截”三道防线;倡导成立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入侵分会”,创办了《生物安全学报》;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出版了生物入侵从理论到防控实践的系列专著10余部;10余次主持召开生物入侵国内外学术会议。树立了我室在国内生物入侵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取得了生物入侵国际领域的话语权。

3、  服务学科发展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虽然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入侵生物学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在农业领域,既与传统的植物保护学和生态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又因其自身的传入-定殖-扩散-爆发成灾的生态入侵过程和入侵机制而有别于这2个学科,尤其是在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入侵物种时空扩散机制、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互作的适应性进化、以及入侵物种的共性入侵机制方面的研究尤其有别于传统的植物保护学,这也纠正了部分专家认为“入侵生物学与传统植物保护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仅是炒作一个概念”的不恰当认识。比如,我们研究室通过对所有入侵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发现如果外来植物在中国的近缘种少,则更容易成为入侵种。

新的学科体系要求我们的研究团队不仅具有宏观(如入侵物种海量数据或大数据的分析)知识背景,也要求我们具有微观知识背景,了解空间地理学、系统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基因组学等多科学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尽管我们研究室最初主要是农业昆虫学研究出身,但我们通过前瞻性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布局,通过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和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目前已经重点形成以重大农业入侵植物和入侵昆虫为对象,构筑了相对较为完备的人才小团队互补队伍。在整个学科体系的研究和研究室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研究室成员无不精诚团结、相互协作、乐于奉献,始终奉行学科发展之上的团队精神。由于我们研究室发展起步晚、人员少,但正是这种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高效推动了我们研究室的还算不错的学科成绩和影响力。

 

4. 研究室的未来努力方向

掩卷沉思,生物入侵研究室历史传承下来的深邃精神灿如星河。我们研究室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植保所精神,时刻以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为己任,以植保所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平台为契机,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创造属于我们年轻人的奇迹。同时,我们研究室也希望所领导在我室引进高水平的空间地理学和分子生态学方面的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我们研究室有信心,也必将为我所的植保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