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心得 ——秉承历史、继往开来,做新一代植保人

     作者:周忠实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1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是考量我们科研工作是否落地的准则。作为一名党员,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只有一切以群众为出发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我们的工作才切合实际,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我们的科研才真正做到接地气。应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这种精神,只要是大家的事,人民群众的事,或者是国家的事,我们就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努力做好。所以,我们做任何是要有远见和大局意识,要有“我为人人”的这种情怀和胸怀。只有这样,我们符合共产党员的宗旨性质。作为一名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不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做一个自强、自律、有政治修养、有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选错方向,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德不配位的现象,不少年轻人急于求成,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植保科技工作者,应该怎么样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三农”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一是坚定信念,做农业的保驾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将农民利益置于个人工作的初心与意识高位。从思想上武装自己,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只有时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切实和人民走在一起、站到一处。正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牢固树立群众观和公仆意识,时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人工作的硬指标,着力提高自身内在素养。因此,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记得,在大学学习时,老师说:“你们要知道,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就是植物医生,所以,需要我们经常下田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当好植物的医生。”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青年人,都只热衷于做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写SCI论文,结果职称上去了,到了田间看见虫子和病害不认识,更不知道该如何防治它们。当然,这跟整个社会“唯SCI论文”论有很大关系,到田里解决实际问题,很难发文章,没有文章就评不上职称,没有职称,就很难拿到课题经费。这确实是个很矛盾事情,就像一个优秀外科医生,因为要拿到教授职称,放着手术不去做,去做论文去了,结果教授拿到了,从此再也不敢拿手术刀。这对于国家和人民,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也许你会问:“难道就没有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了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有办法。”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从事科研的植保科技工作者,应该到田间去发现科学问题,然后回实验室做实验和做田间试验,解决生产问题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出去。要做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将结合,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做好自己的科研。我经常和青年人说:“我不反对你们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就是说做一些纯基础研究可以,但也一样要做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工作,反正青年人精力旺盛,就应该多做一点事情。”曾经我在一次科技部科技评价中心的座谈会上发言时,说:“军队是一个国家的护航者,植保科技工作者是农业的护航者,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植保科技工作者有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因此,作为植保科技工作者,应该知道自己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植物医生和农业护航者的角色。

二是强化学习,做了解农村的引路人。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新时期的农业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保证农业实现长足稳定发展,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无私奉献、引路。我们作为农业干部,更应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以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成果武装头脑,为相关农业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农民属于专业知识欠缺的群体,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提升、学习,为农民培训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做新时代背景下求上进、爱钻研的新群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变成农民,与农民同甘共苦、共同进退;同时,也要把农民变成自己,变成懂技术的专家型农民。只有这样,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才有希望。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他就是一名了解农村的引路人,他说:他就是看不得农民穷。所以,他用自己毕生精力去服务于太行山山区的脱贫致富,他无愧于“太行山之子”。他就是真正做到了“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大成一片,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成为懂技术的专家。我们应该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把我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植保技术带到基层农村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病虫害问题。同时,教会农民怎么样识别病虫,教会农民如何科学防治病虫害。

三是深入基层,做农民的好朋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从来不缺乏高谈阔论的形式主义,现在已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与巩固对于我们决胜2020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现阶段的三农工作必须做到精准、细化,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工作。实际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绝对要符合地域的实际情况,以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民实现自身的发展,避免一切形式的拍脑袋决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量化、反馈长效机制,分解任务目标的实现过程,保证既定目标与实际工作成效的完美契合。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只要你敞开胸怀对他们,他们就会把你当作最好的朋友或亲人。实际上,很多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比我们更知道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只是他们没有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与他们交谈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加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有时代责任感,为植保事业发展奉献毕生心血。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成立以来,无数前辈呕心沥血,为我国植保事业谱写了一页页辉煌的历史篇章。先后出现了邱式邦院士、李光博院士和郭予元院士等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同时,也不乏像吴孔明院士等中生代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我们植保人最优秀的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想起邱式邦先生,90多岁高龄依然发挥余热,每天都到办公室帮年轻人修改论文,指导学生实验。邱先生1935 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1948—1951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国后,他脱下洋装扎根于条件异常艰苦的蝗害灾区,改进药剂,制定“三查”,开创了新中国治蝗事业的辉煌;他研究推广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简便实用,为国家粮食生产再立新功;他研究掌握多种重大害虫的发生规律,提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技术策略;他以辩证的思维,积极倡导保护利用天敌控制虫害,推动生物防治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他站在科学工作者事业与责任的高度,凝炼提出了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他投入毕生精力和智慧致力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服务农民、为国分忧。可以说,老一辈科学家是从田间摸索出新技术,总结出新理论,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植保所在传承前辈意志中,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研究组缺乏领军人才,失去了国家队的优势。很多青年植保人只想在实验室做文章、发论文,对农业生产上存在植保问题知之甚少,到了田间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中国农科院应该有别于中国科学院系统,应该真正从生产上寻找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最终服务于生产。那么,作为青年一代的植保科技工作者,应该秉承历史,勇于担当,像我们的前辈们学习,到田里去,用自己先进的科研理念和创新成果服务好农业生产。同时,对于所里优秀的青年学者,应该早点加以培养,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全面激发他们投入科研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所才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未来十年,将是植保所艰难的十年,如何激发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将决定我们是否能顺利过渡,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作为一名植保科技工作者和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时刻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增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培养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