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作为李光博的家属,我们应邀参加今天的纪念活动,十分荣幸,也十分感动。衷心感谢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各级领导和同志们为这次纪念活动所付出的心血,这充分体现了对我国植保事业历史成就的认可和纪念,体现了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尊重和追思,体现了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在我们兄妹4人心目中,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植保事业,热爱科研工作,工作是他的一切,也让他奉献出了一切。父亲一年到头都忙于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很少。当年我们家住西单,每天孩子们没有起床他就出门,倒好几趟公交车才能到植保所。有时坐车到西苑要步行过来,有时没有公交车就不得不骑车上班,但他从来不因为路途远就耽误工作时间,总是早出晚归。我们都觉得父亲工作太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父亲去世时已75岁,早已过了退休年纪,但在他身上丝毫没有退休后的感觉,每日照例按时上下班。他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难免忽视身体健康。他长期出差、饮食不规律,有较严重的胃病,甚至有一次出差途中发生了胃出血,回到北京是担架抬下车的。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健康稍稍回复后就又投入科研。
检查出患病前,他好几年都顾不上体检,总是推脱说工作忙,他腹部不适总认为是老胃病导致。1995年,由他的学生陪着去体检,检查当天大夫就不让他回家,要求必须住院,但我父亲恳求大夫再宽限他一天时间,回所里交接完工作后才去住院。手术中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大夫特别惋惜地对家人说:病人肯定很痛苦,怎么不说呢?怎么就没发现呢?哪怕早发现半年也有救!
治疗期间,只要身体状况稍微好转,他仍然会回到所里上班,经常拄着拐杖去开会,甚至从医院请假出来,参加了许多重大科研活动。在他去世前几个月,还抱病出席了1996年全国政协会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天,他还向同事们交代了半天工作,直到大夫强行打断劝说他休息。同事们离开不久,他就昏迷了,没有对家事、家人留下一句话的交代。直到人生终点,他心里装着的只有科研工作。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敬业精神和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我觉得特别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父亲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多,他的教育更多是言传身教的。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教导要好好学习,做人诚实,不占小便宜。他经常在家里撰写科研材料,但家里约法三章,他的纸和笔都不许我们动。我们需要文具必须自己去买,哪怕是一张纸也不让用公家的。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我们4个孩子都诚实、正派,一生清清白白做人。
我父亲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就是对学生们特别关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的学生大多是外地人,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困难,我父亲格外关心他们,有任何困难都帮助解决。每年春节,他都让家人包饺子送给学生。学生们经常来家里吃饭、聊天。每当有学生结婚、生育,他一定都让我买一套婴儿的小衣服送去。去世前,他的一名学生丁红建还没有孩子,他特地叮嘱我一定也要将衣服送到。他生病住院期间,许多学生在病床前抢着忙前忙后,甚至我们这些子女都插不上手,师生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今天,我谈到的都是父亲生前的一些琐事,但我想正是透过这些琐事,能够反映出老一代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上,借着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的契机,我衷心祝愿我父亲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植物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祝愿农业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为农业插上强健有力的科技翅膀,早日建成农业现代化,实现我父亲的遗愿。
谢谢大家!